自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自认制度概念及其效力来源和形式 | 第11-20页 |
第一节 自认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自认行为的效力来源(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自认的效力形式(属性) | 第14-18页 |
第四节 自认的撤回与追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自认效力的限制问题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涉及身份关系诉讼的自认 | 第21页 |
第二节 违背免证事实的自认(自认事实除外)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对法律规定应当依职权调查事实的自认 | 第22-23页 |
第四节 非本诉中的自认及和解、调解中的让步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司法实践中相关自认行为效力案例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共同诉讼中部分人自认的效力范围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虚假自认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第四章 自认制度立法比较法研究 | 第31-34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自认制度立法考察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自认制度立法考察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自认制度比较分析和借鉴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我国自认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周边环境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34-36页 |
一、运行环境问题 | 第34-35页 |
二、法官释明义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立法统一和完善 | 第36-39页 |
一、自认相关概念和效力问题 | 第36-38页 |
二、自认立法与理论矛盾 | 第38-39页 |
三、自认撤回要件规定不一致 | 第39页 |
第三节 程序问题及其完善 | 第39-41页 |
一、二审、再审中自认采信问题 | 第39-40页 |
二、要求自认制度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