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 第13-1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基本前提 | 第1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 | 第1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终目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15-17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 第16页 |
二、 改革开放到十二大 | 第16页 |
三、 十二大到十四大 | 第16页 |
四、 十四大直至十六大 | 第16-17页 |
五、 十六大至今 | 第17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 第17-20页 |
一、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 第17-18页 |
二、 大众化是推进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8页 |
三、 大众化是我党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早期艾思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的经验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毛泽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的经验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邓小平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的经验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江泽民、胡锦涛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的经验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代面临的挑战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 第25-27页 |
一、 全球化使两种社会制度对比逐渐复杂,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 第25-26页 |
二、 全球化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挑战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值观冲突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挑战 | 第27-29页 |
一、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 第27-28页 |
二、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冲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新时期我党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挑战 | 第29-32页 |
一、 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众化提出了挑战 | 第29-30页 |
二、 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大众化提出挑战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关注民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 第32-33页 |
一、 关注、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 | 第32-33页 |
二、 关注、改善民生是增强大众化程度的重要手段 | 第33页 |
第二节 注重实效性,提高针对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3-35页 |
一、 语言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 第33-34页 |
二、 创新传播途径,促进大众化的推广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高素质的理论传播队伍 | 第35-37页 |
一、 建立专业宣传队伍,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途径 | 第35-3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的基本素质要求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 | 第37-41页 |
一、 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体制 | 第38页 |
二、 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保障机制 | 第38-39页 |
三、 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考评机制 | 第39页 |
四、 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