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类型论文

次最小超对称的广义偏转反常传递机制及相关唯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3页
2. 标准模型第13-19页
    2.1 标准模型简介第13-14页
    2.2 Goldstone定理第14-15页
    2.3 Higgs机制第15-16页
    2.4 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6-19页
        2.4.1 muong-2问题第16-17页
        2.4.2 Higgs质量的精细调节问题第17页
        2.4.3 中微子质量问题第17-18页
        2.4.4 没有提供很好的暗物质候选者第18-19页
3. 暗物质第19-32页
    3.1 暗物质存在证据第19-22页
        3.1.1 星系旋转曲线第19-20页
        3.1.2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第20页
        3.1.3 引力透镜与星系团的碰撞第20-21页
        3.1.4 其他证据以及暗物质候选者第21-22页
    3.2 暗物质残留密度及WIMP的残留密度的计算方法第22-27页
    3.3 暗物质探测试验第27-32页
        3.3.1 直接探测实验第28-30页
        3.3.2 间接探测试验第30-32页
4. 超对称标准模型第32-49页
    4.1 超对称标准模型简介第32-34页
    4.2 超对称的拉氏量第34-36页
    4.3 超对称软破缺第36页
    4.4 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第36-46页
        4.4.1 MSSM简介第36-37页
        4.4.2 R宇称第37-38页
        4.4.3 MSSM的超对称软破缺项第38-39页
        4.4.4 MSSM中的电弱破缺第39-40页
        4.4.5 Higgs部分的粒子第40-42页
        4.4.6 精细调节问题第42-44页
        4.4.7 MSSM中的gμ?2反常问题第44-46页
    4.5 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第46-49页
5. 从加入媒介-物质相互作用的偏转AMSB中产生NMSSM第49-71页
    5.1 理论模型建立第49-51页
    5.2 媒介标度下得到的NMSSM软破缺参数第51-56页
    5.3 数值计算第56-58页
    5.4 实验限制第58-60页
    5.5 结果分析第60-71页
6.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个人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3P0模型研究51S0介子九重态的性质
下一篇:慢正电子束团湮没寿命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