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加害给付救济的两种选择 | 第10-16页 |
1.1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 | 第10-13页 |
1.2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竞合及原因 | 第13-16页 |
1.2.1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 | 第13-14页 |
1.2.2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的原因 | 第14-16页 |
2 加害给付救济途径的比较分析 | 第16-29页 |
2.1 加害给付法律救济之竞合说及缺陷 | 第16-20页 |
2.1.1 加害给付法律救济之竞合说 | 第16-18页 |
2.1.2 加害给付适用竞合说存在的缺陷 | 第18-20页 |
2.2 加害给付法律救济之聚合说及缺陷 | 第20-22页 |
2.2.1 加害给付法律救济之责任聚合说 | 第20-22页 |
2.2.2 加害给付适用聚合说存在的缺陷 | 第22页 |
2.3 加害给付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 第22-26页 |
2.3.1 对反对通过违约之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反驳 | 第22-24页 |
2.3.2 允许通过违约之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 | 第24-25页 |
2.3.3 精神损害的契约性救济的限制 | 第25-26页 |
2.4 区分不同类型选择适用竞合说或聚合说之完全救济 | 第26-29页 |
3 加害给付救济的立法建议 | 第29-34页 |
3.1 我国加害给付的法律现状 | 第29-30页 |
3.2 明确规定加害给付定义、构成要件及类型 | 第30-32页 |
3.2.1 明确规定加害给付定义 | 第30-31页 |
3.2.2 明确规定加害给付构成要件 | 第31页 |
3.2.3 明确规定加害给付类型 | 第31-32页 |
3.3 适用竞合理论或聚合理论进行区别救济 | 第32页 |
3.4 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违约性救济范围,但有所限制 | 第32-34页 |
4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