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31页 |
2.1 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综述 | 第19-25页 |
2.1.1 遗址 | 第19-22页 |
2.1.2 遗址保护的原则 | 第22-23页 |
2.1.3 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第23-24页 |
2.1.4 遗址利用的原则 | 第24-25页 |
2.2 文化旅游理论综述 | 第25-27页 |
2.2.1 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第25页 |
2.2.2 文化旅游的特点 | 第25-26页 |
2.2.3 文化旅游的分类 | 第26-27页 |
2.3 本文所运用的其它相关理论概述 | 第27-29页 |
2.3.1 旅游开发理论 | 第27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3 RMP 分析理论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3 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耦合 | 第31-45页 |
3.1 以遗址旅游为主的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式研究 | 第31-39页 |
3.1.1 国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方式 | 第31-33页 |
3.1.2 国内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方式 | 第33-35页 |
3.1.3 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3.1.4 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式评析 | 第38-39页 |
3.2 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 第39-42页 |
3.2.1 旅游开发对遗址保护的积极作用 | 第40页 |
3.2.2 旅游开发对遗址保护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3.2.3 遗址保护与利用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41-42页 |
3.3 遗址保护与开发的耦合:遗址文化旅游 | 第42-44页 |
3.3.1 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耦合 | 第42页 |
3.3.2 遗址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第42-43页 |
3.3.3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驱动机制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第45-65页 |
4.1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及策略 | 第45-47页 |
4.1.1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 | 第45-46页 |
4.1.2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 第46-47页 |
4.2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 | 第47-50页 |
4.2.1 遗址保护区划 | 第47-49页 |
4.2.2 遗址保护区管理措施 | 第49-50页 |
4.3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 RMP 分析 | 第50-60页 |
4.3.1 R 性(资源)分析 | 第50-55页 |
4.3.2 M 性(市场)分析 | 第55-57页 |
4.3.3 P 性(产品)分析 | 第57-60页 |
4.4 遗址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构建 | 第60-63页 |
4.4.1 遗址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基础 | 第60-61页 |
4.4.2 遗址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构建 | 第61-62页 |
4.4.3 遗址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结构功能分析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5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 第65-91页 |
5.1 杨家城遗址概况 | 第65-71页 |
5.1.1 历史沿革 | 第65-66页 |
5.1.2 环境概况 | 第66-68页 |
5.1.3 遗址现状 | 第68-71页 |
5.2 杨家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历程及现状 | 第71-74页 |
5.2.1 杨家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历程 | 第71-72页 |
5.2.2 杨家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2-74页 |
5.3 杨家城遗址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74-78页 |
5.3.1 杨家城遗址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 第74-76页 |
5.3.2 杨家城遗址发展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 第76-78页 |
5.4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 RMP 分析 | 第78-89页 |
5.4.1 R 性分析 | 第78-83页 |
5.4.2 M 性分析 | 第83-86页 |
5.4.3 P 性分析 | 第86-89页 |
5.5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定位及模式构建 | 第89-90页 |
5.5.1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定位 | 第89页 |
5.5.2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构建 | 第89-90页 |
5.6 小结 | 第90-91页 |
6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布局 | 第91-115页 |
6.1 杨家城遗址“3”层保护体系规划 | 第91-97页 |
6.1.1 杨家城遗址保护区划 | 第91-94页 |
6.1.2 杨家城遗址保护措施与方法 | 第94-97页 |
6.2 杨家城遗址“3”层文化旅游空间规划 | 第97-109页 |
6.2.1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总体空间布局 | 第97-98页 |
6.2.2 杨家城遗址“3”层文化旅游空间分区规划 | 第98-106页 |
6.2.3 建筑形式及色彩 | 第106-107页 |
6.2.4 道路交通规划 | 第107-108页 |
6.2.5 旅游线路规划 | 第108-109页 |
6.3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容量控制 | 第109-110页 |
6.3.1 容量测算方法 | 第109-110页 |
6.3.2 容量预测 | 第110页 |
6.4 杨家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 | 第110-113页 |
6.4.1 经济效益 | 第110-111页 |
6.4.2 社会效益 | 第111-112页 |
6.4.3 生态效益 | 第112-113页 |
6.5 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7.1 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129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