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大背景下的传统聚落 | 第11页 |
1.1.2 新农村建设与当代聚落发展的困惑 | 第11页 |
1.1.3 环境和能源消耗所带来的气候问题 | 第11-12页 |
1.1.4 忽视土地资源浪费的当代聚落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坡地型 | 第15页 |
1.4.2 传统聚落 | 第15-16页 |
1.4.3 聚落环境 | 第16-17页 |
1.4.4 气候适应性 | 第17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2. 气候与聚落的气候调控 | 第24-42页 |
2.1 气候与气候分区 | 第24-29页 |
2.1.1 气候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气候要素 | 第24-26页 |
2.1.3 气候分区 | 第26-29页 |
2.2 气候分类 | 第29-31页 |
2.2.1 地理大气候 | 第30页 |
2.2.2 地域中气候 | 第30-31页 |
2.2.3 聚落小气候 | 第31页 |
2.3 聚落的气候适应性调控 | 第31-35页 |
2.3.1 气候的调控原理 | 第31-32页 |
2.3.2 聚落气候调控的能力与特点 | 第32-34页 |
2.3.3 聚落气候调控的程度 | 第34-35页 |
2.4 聚落气候设计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2.4.1 聚落气候设计原理 | 第35-36页 |
2.4.2 气候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2.4.3 人体热舒适与气候分析图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气候适应性的聚落空间形态分类 | 第42-72页 |
3.1 空间 | 第42-44页 |
3.1.1 空间及建筑空间 | 第42-43页 |
3.1.2 聚落空间 | 第43-44页 |
3.2 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的分类汇总 | 第44-71页 |
3.2.1 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的分类依据 | 第44-47页 |
3.2.2 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的分类汇总 | 第47-69页 |
3.2.3 坡地型传统聚落汇总 | 第69-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气候适应性的坡地型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 第72-100页 |
4.1 坡地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要素构成 | 第72-82页 |
4.1.1 山体要素的影响 | 第72-77页 |
4.1.2 林地要素的影响 | 第77-79页 |
4.1.3 水体要素的影响 | 第79-81页 |
4.1.4 建筑要素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 坡地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类型 | 第82-96页 |
4.2.1 坡地聚落外部环境形态特征 | 第82-86页 |
4.2.2 坡地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 | 第86-92页 |
4.2.3 坡地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 第92-96页 |
4.3 坡地型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的层次结构 | 第96-98页 |
4.3.1 坡地聚落外部环境形态层次结构 | 第96-97页 |
4.3.2 坡地聚落内部空间形态层次结构 | 第97-98页 |
4.3.3 坡地聚落建筑空间形态层次结构 | 第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5. 典型坡地型传统聚落案例适应气候解析 | 第100-126页 |
5.1 聚落物理环境分析内容 | 第100-101页 |
5.1.1 案例分析内容 | 第100页 |
5.1.2 运用到的软件简介 | 第100-101页 |
5.2 严寒地区甘南藏族扎尕那村 | 第101-105页 |
5.2.1 生物气候图分析 | 第101-102页 |
5.2.2 聚落外部环境形态特点 | 第102-103页 |
5.2.3 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点 | 第103-104页 |
5.2.4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 第104-105页 |
5.2.5 严寒地区环境调节策略及聚落组合调节策略 | 第105页 |
5.3 寒冷地区山西下董寨村 | 第105-109页 |
5.3.1 生物气候图分析 | 第105-106页 |
5.3.2 聚落外部环境特点 | 第106-108页 |
5.3.3 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点 | 第108页 |
5.3.4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 第108-109页 |
5.3.5 寒冷地区环境调节策略及聚落组合调节策略 | 第109页 |
5.4 夏热冬冷地区贵州郎德上寨 | 第109-115页 |
5.4.1 生物气候图分析 | 第109-111页 |
5.4.2 聚落外部环境特点 | 第111-113页 |
5.4.3 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点 | 第113-114页 |
5.4.4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 第114页 |
5.4.5 夏热冬冷地区环境调节策略及聚落组合调节策略 | 第114-115页 |
5.5 夏热冬暖地区广西金竹寨 | 第115-121页 |
5.5.1 生物气候图分析 | 第115-116页 |
5.5.2 聚落外部环境特点 | 第116-119页 |
5.5.3 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点 | 第119-120页 |
5.5.4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 第120页 |
5.5.5 夏热冬暖地区环境调节策略及聚落组合调节策略 | 第120-121页 |
5.6 温和地区云南癸能村 | 第121-125页 |
5.6.1 生物气候图分析 | 第121-122页 |
5.6.2 聚落外部环境特点 | 第122-124页 |
5.6.3 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点 | 第124页 |
5.6.4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 第124-125页 |
5.6.5 温和地区环境调节策略及聚落组合调节策略 | 第12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总结 | 第126-129页 |
6.2 展望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图表目录 | 第134-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