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定 | 第11页 |
1.1.2 多元化设计观念对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发展影响 | 第11页 |
1.1.3 我国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现状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新时期 | 第13页 |
1.3.2 中小学校 | 第13页 |
1.3.3 校园建筑 | 第13页 |
1.3.4 建筑设计 | 第13页 |
1.3.5 构思手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已有相关研究不足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中小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特点 | 第17-28页 |
2.1 国外中小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特点 | 第17-21页 |
2.1.1 国外中小学教育体制 | 第17-18页 |
2.1.2 国外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布局模式设计特点 | 第18页 |
2.1.3 国外中小学校园平面功能空间设计特点 | 第18-20页 |
2.1.4 国外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特点 | 第20-21页 |
2.2 我国中小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特点 | 第21-27页 |
2.2.1 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 | 第21-22页 |
2.2.2 我国中小学校园建筑布局设计特点 | 第22-23页 |
2.2.3 我国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平面功能空间设计特点 | 第23-26页 |
2.2.4 我国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特点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布局设计构思 | 第28-48页 |
3.1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构思原则 | 第29-32页 |
3.1.1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3.1.2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布局模式的构思原则 | 第31-32页 |
3.2 中心式构思法 | 第32-35页 |
3.2.1 包围中心式构思法 | 第32-33页 |
3.2.2 焦点中心式构思法 | 第33-35页 |
3.3 组团式构思法 | 第35-37页 |
3.3.1 一般组团式构思法 | 第36页 |
3.3.2 内庭组团式构思法 | 第36-37页 |
3.4 分散式构思法 | 第37-40页 |
3.4.1 一般分散式构思法 | 第38-39页 |
3.4.2 秩序分散式构思法 | 第39-40页 |
3.5 集中式构思法 | 第40-43页 |
3.5.1 单体集中式构思法 | 第41-42页 |
3.5.2 包围集中式构思法 | 第42-43页 |
3.6 综合式构思法 | 第43-46页 |
3.6.1 综合式构思法组合模式 | 第43-44页 |
3.6.2 社区开放式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综合布局模式探索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平面功能空间设计构思 | 第48-70页 |
4.1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平面功能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和构思原则 | 第48-50页 |
4.1.1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平面功能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4.1.2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平面功能空间设计的构思原则 | 第49-50页 |
4.2 开放性构思法 | 第50-59页 |
4.2.1 学生之间的开放性设计构思 | 第50-53页 |
4.2.2 教学设施的开放性 | 第53-54页 |
4.2.3 师生之间的开放性 | 第54-59页 |
4.3 灵活性构思法 | 第59-61页 |
4.3.1 功能的灵活性 | 第59页 |
4.3.2 空间的拓展性 | 第59-61页 |
4.4 人性化构思法 | 第61-62页 |
4.4.1 安全的人性化构思 | 第61页 |
4.4.2 舒适的人性化空间 | 第61-62页 |
4.5 丰富性构思法 | 第62-68页 |
4.5.1 多样化平面功能空间 | 第63-66页 |
4.5.2 增加功能空间层次感 | 第66-67页 |
4.5.3 趣味性平面功能空间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立面形态设计构思 | 第70-92页 |
5.1 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与构思原则 | 第70-71页 |
5.1.1 立面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5.1.2 立面形态设计的构思原则 | 第71页 |
5.2 立面形态的性格构思法 | 第71-81页 |
5.2.1 积极活泼型构思手法 | 第72-78页 |
5.2.2 稳重端庄型构思手法 | 第78-81页 |
5.3 立面形态的环境构思法 | 第81-91页 |
5.3.1 建筑环境构思法 | 第81-85页 |
5.3.2 地域文脉构思法 | 第85-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6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92-9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