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传统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10-13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3 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传统聚落及公共空间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传统聚落及公共空间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广西传统聚落及公共空间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7-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 桂北传统聚落环境与空间 | 第21-29页 |
2.1 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 第21-23页 |
2.1.1 自然因素 | 第21-22页 |
2.1.2 人文因素 | 第22-23页 |
2.2 聚落的选址与格局 | 第23-26页 |
2.2.1 聚落的选址 | 第23-25页 |
2.2.2 聚落的类型 | 第25页 |
2.2.3 民族与聚落布局 | 第25-26页 |
2.3 聚落的空间构成 | 第26-27页 |
2.3.1 生产空间 | 第27页 |
2.3.2 居住空间 | 第27页 |
2.3.3 公共空间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29-45页 |
3.1 物态的空间——公共场所 | 第30-40页 |
3.1.1 公共建筑 | 第31-36页 |
3.1.2 户外场所 | 第36-40页 |
3.2 意态的空间——公共活动 | 第40-43页 |
3.2.1 生产生活 | 第40-41页 |
3.2.2 节庆集会活动 | 第41-42页 |
3.2.3 红白喜事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析 | 第45-57页 |
4.1 聚落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其景观要素 | 第45-51页 |
4.1.1 中心与节点 | 第45-48页 |
4.1.2 道路与水系 | 第48-50页 |
4.1.3 阔面与边界 | 第50-51页 |
4.2 聚落公共活动的情感基础 | 第51-53页 |
4.2.1 宗族与血缘关系 | 第51-52页 |
4.2.2 共同的生活背景 | 第52页 |
4.2.3 民族习惯与信仰 | 第52-53页 |
4.2.4 强烈的群体意识 | 第53页 |
4.3 聚落公共空间的特性 | 第53-56页 |
4.3.1 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化 | 第54页 |
4.3.2 场所和居民活动联系紧密 | 第54-55页 |
4.3.3 场所的复合利用 | 第55页 |
4.3.4 主导村寨整体格局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案例解析 | 第57-77页 |
5.1 以马鞍寨为例的侗族村寨 | 第57-68页 |
5.1.1 整体空间分析 | 第58-60页 |
5.1.2 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60-68页 |
5.2 以平安寨为例的壮、瑶族村寨 | 第68-73页 |
5.2.1 整体空间分析 | 第69-70页 |
5.2.2 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70-73页 |
5.3 侗和壮、瑶族聚落公共空间比较研究 | 第73-74页 |
5.3.1 有明确公共中心的侗族聚落 | 第73-74页 |
5.3.2 无明确公共中心的壮、瑶族聚落 | 第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6.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价值总结与复兴探讨 | 第77-97页 |
6.1 保护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意义 | 第77-78页 |
6.1.1 物质文化价值 | 第77页 |
6.1.2 非物质文化价值 | 第77-78页 |
6.2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78-81页 |
6.2.1 公共场所的衰败 | 第78-80页 |
6.2.2 公共活动的现代转变 | 第80页 |
6.2.3 变化的动因 | 第80-81页 |
6.3 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复兴探讨 | 第81-85页 |
6.3.1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 第81-83页 |
6.3.2 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83-85页 |
6.4 程阳八寨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实践分析 | 第85-96页 |
6.4.1 整体空间分析 | 第85-87页 |
6.4.2 景观公共空间结构分析 | 第87-91页 |
6.4.3 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改造 | 第91-95页 |
6.4.4 保护发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7. 结论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Ⅰ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103-105页 |
附录Ⅱ 图表录 | 第105-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