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绪论 | 第8-16页 |
| (一)“把关人”理论的起源与演变 | 第8-11页 |
| 1.“四阶段”说 | 第8-9页 |
| 2.“三阶段”说 | 第9-10页 |
| 3.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11-12页 |
| 1.局限在大众传播领域 | 第11-12页 |
| 2.只看到了把关行为的单向性 | 第12页 |
| (三)本文的问题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1.一项对“把关人”理论的拓展研究 | 第12-13页 |
| 2.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3.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方法论与材料 | 第14-16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2.材料来源 | 第14-16页 |
| 二、案例分析 | 第16-27页 |
| (一)C 村的发现——一种“双向把关”现象 | 第16-23页 |
| 1.组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策略:终端的“末梢现象” | 第16-17页 |
| 2.传播过程中的利益驱动:“双向把关”现象 | 第17-23页 |
| (二)一个社会人的跟踪调查——从“双向把关”到“多向把关” | 第23-27页 |
| 1.多种社会角色于一体 | 第23页 |
| 2.多种生活场景中的把关分析 | 第23-27页 |
| 三、“多向把关”模式的建构 | 第27-33页 |
| (一)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 (二)基于个体的把关模式分析 | 第29-32页 |
| (三)基于群体的把关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 四、“多向把关”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八面玲珑”的中国人 | 第33-38页 |
| (一)独特的民族性格与人情社会 | 第33-35页 |
| (二)现实社会中的中国人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