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特征概述 | 第16-45页 |
2.1 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义及变革 | 第16-24页 |
2.1.1 有轨电车的发展沿革 | 第16-19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分类方式 | 第19-22页 |
2.1.3 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义 | 第22-24页 |
2.2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主要特征 | 第24-31页 |
2.2.1 运营组织 | 第25页 |
2.2.2 车站 | 第25页 |
2.2.3 沿线道路横断面 | 第25-26页 |
2.2.4 交叉口交通组织 | 第26页 |
2.2.5 平曲线与纵曲线 | 第26页 |
2.2.6 供电 | 第26-27页 |
2.2.7 车辆 | 第27-31页 |
2.3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方案研究 | 第31-44页 |
2.3.1 车辆选型 | 第31-38页 |
2.3.2 路权形式 | 第38-41页 |
2.3.3 轨道结构 | 第41-42页 |
2.3.4 供电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必要性探讨 | 第45-57页 |
3.1 城市发展需求 | 第45-47页 |
3.1.1 落实公交优先的发展政策 | 第45-46页 |
3.1.2 实现城市规划目标、支撑引导合理布局 | 第46页 |
3.1.3 与大运量轨道交通互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 第46页 |
3.1.4 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 | 第46-47页 |
3.2 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对比 | 第47-52页 |
3.2.1 速度 | 第47-49页 |
3.2.2 运能 | 第49-50页 |
3.2.3 造价 | 第50-52页 |
3.3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其他优缺点 | 第52-54页 |
3.3.1 有轨电车的优势 | 第52-54页 |
3.3.2 有轨电车的缺点 | 第54页 |
3.4 应用模式及建设建议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可行性综合评价 | 第57-82页 |
4.1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概述 | 第57-58页 |
4.2 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可行性研究内容 | 第58-66页 |
4.2.1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第58-59页 |
4.2.1.1 城市经济与财力分析 | 第58页 |
4.2.1.2 城市规划需求 | 第58-59页 |
4.2.2 客流需求预测 | 第59-60页 |
4.2.3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 第60-61页 |
4.2.4 建设条件分析 | 第61页 |
4.2.5 设计原则与技术标准 | 第61-62页 |
4.2.6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建设管理模式 | 第62-63页 |
4.2.7 经济评价 | 第63-65页 |
4.2.8 环境影响评价 | 第65页 |
4.2.9 风险分析 | 第65-66页 |
4.3 城市公共交通项目建设可行性评价方法 | 第66-81页 |
4.3.1 系统评价理论概述 | 第67-68页 |
4.3.2 综合评价步骤 | 第68页 |
4.3.3 项目建设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72页 |
4.3.4 评价指标规范化 | 第72-73页 |
4.3.5 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73-78页 |
4.3.6 综合评价方法选用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H市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案例研究 | 第82-91页 |
5.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82-84页 |
5.1.1 城市概况 | 第82页 |
5.1.2 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 | 第82-83页 |
5.1.3 社会经济 | 第83页 |
5.1.4 城市发展策略 | 第83-84页 |
5.2 建设方案简介 | 第84-85页 |
5.3 基于ANP-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 | 第85-90页 |
5.3.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 第85-86页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86-88页 |
5.3.3 评价模型计算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