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隧道衬砌施工论文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补强对策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我国公路隧道发展概况第10页
        1.1.2 衬砌裂缝补强的原因第10-11页
    1.2 国内外隧道裂缝补强处理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衬砌裂缝形成机理第11-12页
        1.2.2 衬砌裂缝自身影响因素第12页
        1.2.3 衬砌裂缝外部影响因素第12页
        1.2.4 隧道衬砌结构裂缝整治技术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模式分析第14-15页
        1.3.2 公路隧道衬砌裂缝整治措施研究及加固修复效果分析第15页
    1.4 研究方案第15-16页
第2章 ABAQUS分析软件和混凝土的损伤塑性本构模型的引入第16-22页
    2.1 ABAQUS的基本功能第16页
    2.2 ABAQUS基本模块第16-18页
    2.3 ABAQUS/CAE模块介绍第18页
    2.4 混凝土损伤塑性的应用第18-19页
    2.5 混凝土损伤塑性中的损伤因子第19-22页
第3章 W钢带加固隧道衬砌工程运用第22-29页
    3.1 寺河山隧道左洞工程概况第22页
    3.2 寺河山隧道左洞主要病害第22-24页
    3.3 W钢带的施工工艺第24-28页
        3.3.1 处治设计第24页
        3.3.2 黏贴W钢带施工工艺第24-26页
        3.3.3 材料性能第26-27页
        3.3.4 施工质量控制第27-28页
    3.4 W钢带的加固效果理论分析第28-29页
第4章 隧道裂缝种类现场统计分析第29-32页
    4.1 裂缝种类第29页
    4.2 寺河山隧道裂缝种类统计第29-30页
    4.3 寺河山隧道裂缝规律统计第30-31页
    4.4 小结第31-32页
第5章 寺河山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2-42页
    5.1 引言第32页
    5.2 模型以及参数第32-35页
    5.3 工况设置第35-39页
        5.3.1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36页
        5.3.2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36-37页
        5.3.3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37页
        5.3.4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37-39页
    5.4 普通工况模型围岩和初衬弹性模量的敏感性分析第39-41页
    5.5 结论第41-42页
第6章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下W钢带对隧道衬砌的加固效果第42-65页
    6.1 引言第42页
    6.2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原因第42-43页
    6.3 拱顶空洞第43-50页
        6.3.1 工况设置第43页
        6.3.2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43-44页
        6.3.3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44-45页
        6.3.4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45-46页
        6.3.5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46-49页
        6.3.6 结论第49-50页
    6.4 拱腰空洞第50-57页
        6.4.1 工况设置第50页
        6.4.2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50-51页
        6.4.3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51-52页
        6.4.4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52-53页
        6.4.5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53-56页
        6.4.6 结论第56-57页
    6.5 边墙空洞第57-65页
        6.5.1 工况设置第57-58页
        6.5.2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58-59页
        6.5.3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59-60页
        6.5.4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60-61页
        6.5.5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61-63页
        6.5.6 结论第63-65页
第7章 偏压隧道下W钢带对隧道衬砌的加固效果第65-78页
    7.1 引言第65页
    7.2 隧道处于偏压状态判定第65-66页
    7.3 偏压25°隧道第66-71页
        7.3.1 工况设置第66-67页
        7.3.2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67页
        7.3.3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67-68页
        7.3.4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68页
        7.3.5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68-70页
        7.3.6 结论第70-71页
    7.4 偏压35°隧道第71-75页
        7.4.1 工况设置第71页
        7.4.2 隧道Z方向位移云图对比第71-72页
        7.4.3 隧道拉伸损伤云图对比第72页
        7.4.4 隧道压缩损伤云图对比第72-73页
        7.4.5 监控节点的设置第73-74页
        7.4.6 结论第74-75页
    7.5 偏压25°模型围岩和初衬弹性模量的敏感性分析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78-79页
    8.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桩荷载对粘土隧道结构影响的数值分析
下一篇:考虑道路拥挤收费的连续交通网络设计模型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