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应用场景 | 第9-10页 |
1.2.2 可用频段 | 第10-12页 |
1.2.3 可穿戴设备的总体要求 | 第12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于人体电磁特性的研究 | 第14-23页 |
2.1 人体组织的电磁特性 | 第14-16页 |
2.1.1 人体的组成 | 第14-15页 |
2.1.2 与频率有关的介电特性 | 第15页 |
2.1.3 与年龄相关的人体组织特性 | 第15-16页 |
2.2 透入深度与频率的关系 | 第16-18页 |
2.3 人体组织特性建模 | 第18-20页 |
2.4 人体附近电波传播特性研究 | 第20-22页 |
2.4.1 体内吸收特性 | 第20-21页 |
2.4.2 体表传播机理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人体模型和体表信道模型的研究 | 第23-31页 |
3.1 物理人体模型 | 第23-24页 |
3.1.1 液体模型 | 第23-24页 |
3.1.2 固体模型 | 第24页 |
3.2 数值人体模型 | 第24-26页 |
3.2.1 理论模型 | 第24-25页 |
3.2.2 体素模型 | 第25页 |
3.2.3 以人体躯干为对象的等效模型研究 | 第25-26页 |
3.3 平面波在人体表面的传播特性 | 第26-28页 |
3.4 人体区域信道建模 | 第28-30页 |
3.4.1 路径损耗模型 | 第28-29页 |
3.4.2 多径信道模型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基于体表通信的单极化天线的研究 | 第31-43页 |
4.1 天线的极化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4.1.1 极化及其基本定义 | 第31页 |
4.1.2 极化比 | 第31-32页 |
4.2 常见的单极化天线 | 第32-36页 |
4.2.1 单极子天线 | 第32-33页 |
4.2.2 对称振子天线 | 第33-34页 |
4.2.3 环天线 | 第34页 |
4.2.4 喇叭天线 | 第34-35页 |
4.2.5 微带贴片天线 | 第35-36页 |
4.3 天线近人体的研究 | 第36-42页 |
4.3.1 点源在静态人体躯干上的极化场分布的研究 | 第36-39页 |
4.3.2 人体对印刷偶极子天线极化性能影响研究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基于体表通信的三极化天线仿真与极化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5.1 2.45 GHz下三极化天线的设计 | 第43-46页 |
5.1.1 天线的结构 | 第44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5.1.3 天线参数简介 | 第46页 |
5.2 人体对三极化天线极化性能研究 | 第46-50页 |
5.2.1 水平极化方式下天线极化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5.2.2 垂直极化时下天线极化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5.3 天线测试系统和设备 | 第50-51页 |
5.4 实测状态下人体对天线极化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