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第21-31页 |
2.1 实验数据 | 第21-22页 |
2.2 实验环境 | 第22页 |
2.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网提取 | 第22-24页 |
2.4 机载LiDAR点云数据道路网提取 | 第24-27页 |
2.5 道路网面要素提取 | 第27-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研究 | 第31-45页 |
3.1 基于位置函数的面要素轮廓表示方法 | 第31-32页 |
3.2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32-34页 |
3.2.1 离散函数的傅立叶级数数学模型 | 第32页 |
3.2.2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32-34页 |
3.3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 | 第34-36页 |
3.3.1 归一化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34页 |
3.3.2 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 | 第34-36页 |
3.4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的特性 | 第36-44页 |
3.4.1 平移不变性 | 第36-37页 |
3.4.2 旋转不变性 | 第37-38页 |
3.4.3 尺度不变性 | 第38-39页 |
3.4.4 起始点独立性 | 第39-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研究 | 第45-60页 |
4.1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面要素轮廓表示方法 | 第45-46页 |
4.2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46-49页 |
4.2.1 连续函数的傅立叶级数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4.2.2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48-49页 |
4.3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 | 第49-50页 |
4.4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的特性 | 第50-59页 |
4.4.1 平移不变性 | 第50-51页 |
4.4.2 旋转不变性 | 第51-53页 |
4.4.3 尺度不变性 | 第53-54页 |
4.4.4 起始点独立性 | 第54-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基于转向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研究 | 第60-73页 |
5.1 基于转向函数的面要素轮廓形状表示方法 | 第60-62页 |
5.1.1 基于Douglas-Peukcer算法的面要素轮廓抽稀 | 第60-61页 |
5.1.2 基于转向函数的面要素轮廓形状表示方法 | 第61-62页 |
5.2 基于转向函数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 | 第62-63页 |
5.3 基于转向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 | 第63页 |
5.4 基于转向函数的傅立叶形状描述模型的特点 | 第63-72页 |
5.4.1 平移不变性 | 第64-65页 |
5.4.2 旋转不变性 | 第65-66页 |
5.4.3 尺度不变性 | 第66-67页 |
5.4.4 起始点独立性 | 第67-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第73-82页 |
6.1 基于位置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实验 | 第73-76页 |
6.2 基于多边形近似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实验 | 第76-78页 |
6.3 基于转向函数的傅立叶形状相似性模型实验 | 第78-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总结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