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潮流可行解调节方法 | 第11-13页 |
1.2.2 无功优化不可行问题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考虑无功控制分区的大电网潮流可行调节方法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潮流可行解调节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2.1 分区同层区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2.2 分区同层区负载率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2.3 逆调压与就地平衡的理想调节目标 | 第19-20页 |
2.3 考虑区域发电机有效无功备用的电压无功控制分区方法 | 第20-21页 |
2.4 大电网潮流可行解调节方法 | 第21-28页 |
2.4.1 分层分区的电压与无功全局平衡调节策略 | 第21-22页 |
2.4.2 分层分区的无功局部启发式平衡调节策略 | 第22-24页 |
2.4.3 分层分区的无功局部优化平衡调节策略 | 第24-27页 |
2.4.4 分层分区的电压越限调节策略 | 第27-28页 |
2.5 大电网潮流可行解调节方法计算步骤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3 无功优化不可行问题的薄弱节点辨识方法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无功优化不可行问题的薄弱节点定义 | 第32页 |
3.3 基于同伦内点法的薄弱节点类型辨识方案 | 第32-41页 |
3.3.1 全二次无功优化模型 | 第33页 |
3.3.2 薄弱节点类型辨识的同伦内点法 | 第33-40页 |
3.3.3 基于同伦内点法的薄弱节点类型的辨识方案 | 第40-41页 |
3.4 无功优化不可行薄弱节点的优化辨识模型 | 第41-44页 |
3.4.1 薄弱无功补偿节点的优化辨识模型 | 第41-42页 |
3.4.2 薄弱负荷节点的优化辨识模型 | 第42-43页 |
3.4.3 考虑薄弱负荷节点影响的薄弱无功补偿节点的优化辨识模型 | 第43-44页 |
3.5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薄弱节点辨识算法 | 第44-46页 |
3.5.1 免疫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页 |
3.5.2 免疫遗传算法抗体变量定义及适应度函数 | 第44-45页 |
3.5.3 基于潮流可行解优化调节方法的初始种群定制策略 | 第45页 |
3.5.4 薄弱节点辨识的优化算法计算流程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算例分析 | 第47-6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算例的基础数据 | 第47-51页 |
4.2.1 算例 1:63 节点厂站模拟系统 | 第47-49页 |
4.2.2 算例 2:2015 年重庆规划高压电网 | 第49-51页 |
4.3 算例的仿真条件 | 第51-52页 |
4.4 大电网潮流可行解调节方法的仿真分析 | 第52-56页 |
4.4.1 算例1的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4.4.2 算例2的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4.5 无功优化不可行问题的薄弱节点辨识方法的仿真分析 | 第56-68页 |
4.5.1 算例1的仿真分析 | 第56-65页 |
4.5.2 算例2的仿真分析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7页 |
C.63 节点厂站模拟系统数据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