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3-15页 |
1.3.1 负极材料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2 碳基负极材料 | 第14-15页 |
1.3.3 非碳负极材料 | 第15页 |
1.4 多孔炭材料 | 第15-19页 |
1.4.1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 第15-17页 |
1.4.2 多孔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7-19页 |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选题背景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6页 |
2.1 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4 表征与测试 | 第23-24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3-24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4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24页 |
2.4.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24页 |
2.4.5 N2吸/脱附测试 | 第24页 |
2.5 扣式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5.1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24-25页 |
2.5.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25页 |
2.5.3 倍率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5.4 循环伏安(CV)特性测试 | 第25页 |
2.5.5 交流阻抗(EIS)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SiO_2模板制备沥青基多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26-45页 |
3.1 前言 | 第26页 |
3.2 SiO_2模板制备沥青基多孔炭材料 | 第26-27页 |
3.3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7-36页 |
3.3.1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影响 | 第27-31页 |
3.3.2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6页 |
3.4 SiO_2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43页 |
3.4.1 SiO_2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影响 | 第36-40页 |
3.4.2 SiO_2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CaCO_3模板制备沥青基多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5-60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CaCO_3模板制备沥青基多孔炭材料 | 第45-46页 |
4.3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52页 |
4.3.1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影响 | 第46-50页 |
4.3.2 热处理温度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CaCO_3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4.4.1 CaCO_3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影响 | 第52-57页 |
4.4.2 CaCO_3质量分数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SiO_2模板协同KOH活化制备多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60-72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分层次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 第60-61页 |
5.3 SiO_2/MP质量比和活化后热处理对多孔炭的结构影响 | 第61-66页 |
5.4 SiO_2/MP质量比和活化后热处理对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6-70页 |
5.4.1 SiO_2/MP质量比对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2 活化后热处理对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72-73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3页 |
6.3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