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遥感与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节水灌溉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AquaCrop模型简介第15-20页
        1.2.1 AquaCrop模型发展第15-17页
        1.2.2 AquaCrop模型基本原理第17页
        1.2.3 AquaCrop模型主要参量模拟第17-20页
        1.2.4 AquaCrop模型数据集第2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6页
        1.3.1 AquaCrop模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2 节水灌溉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3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4 生物量和冠层覆盖度遥感反演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5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6 作物生长模型和遥感数据同化研究现状第25-26页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30页
        1.4.1 研究目标第26页
        1.4.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30页
2 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方法第30-44页
    2.1 实验设计第30-34页
        2.1.1 实验区概况第30-33页
        2.1.2 区域实验第33-34页
    2.2 数据获取及处理第34-40页
        2.2.1 气象数据第34-36页
        2.2.2 土壤数据第36-37页
        2.2.3 管理数据第37-38页
        2.2.4 田间实测数据第38-39页
        2.2.5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第39-40页
    2.3 研究方法第40-42页
        2.3.1 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原理第40-41页
        2.3.2 水分利用效率第41页
        2.3.3 数据同化方法第41-42页
    2.4 统计指标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3 AquaCrop模型参数本地化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第44-70页
    3.1 AquaCrop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4-55页
        3.1.1 敏感性参数范围确定第44-47页
        3.1.2 敏感性分析策略第47-48页
        3.1.3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3.2 AquaCrop模型参数本地化第55-59页
        3.2.1 模型参数本地化第55-57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3.3 冬小麦灌溉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分析第59-68页
        3.3.1 降雨年型确定第59-60页
        3.3.2 模拟情景设计第60-61页
        3.3.3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4 基于遥感与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产量估算第70-98页
    4.1 AquaCrop模型参数范围第70-71页
    4.2 同化策略第71-73页
        4.2.1 双状态变量同化策略第71-72页
        4.2.2 单状态变量同化策略第72-73页
    4.3 生物量和冠层覆盖度遥感反演第73-78页
        4.3.1 植被指数选取第73-75页
        4.3.2 反演模型构建第75-7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8-97页
        4.4.1 不同同化算法模拟结果分析第78-87页
        4.4.2 单双变量同化算法模拟结果分析第87-97页
    4.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区域尺度上冬小麦灌溉方案优化第98-112页
    5.1 区域尺度上冬小麦灌溉方案优化策略第98-99页
    5.2 生物量和冠层覆盖度反演第99-103页
        5.2.1 光谱响应函数模拟第99页
        5.2.2 植被指数选择第99-101页
        5.2.3 反演模型构建第101-10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3-110页
        5.3.1 同化效率分析第103-104页
        5.3.2 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估算第104-105页
        5.3.3 优化后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105-108页
        5.3.4 化后的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量第108-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12-116页
    6.1 结论第112-114页
    6.2 创新点第114页
    6.3 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生育期基因QNE1的图位克隆及其与E1通路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AM真菌和覆膜对西部煤矿区玉米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