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2.1 光周期现象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 第12-15页 |
1.2.2 大豆生育期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3 大豆生长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4 TCP家族基因 | 第20-24页 |
第2章 大豆E1基因附近QNE1基因的QTL定位 | 第24-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2.2.1 遗传群体构建及QTL初定位 | 第31-35页 |
2.2.2 QNE1的精细定位 | 第35-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QNE1候选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56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3.2.1 QNE1候选基因序列的获得及蛋白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3.2.2 大豆候选QNE1基因的功能结构域、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9-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候选QNE1亚细胞定位分析及酵母双杂交 | 第56-67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7-61页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2.1 候选QNE1亚细胞定位及酵母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61-63页 |
4.2.2 候选QNE1的亚细胞定位 | 第63页 |
4.2.3 候选QNE1毒性及转录活性检测 | 第63-64页 |
4.2.4 候选QNE1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64-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大豆候选QNE1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7-90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8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7-73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3-83页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9页 |
5.2.1 植物过表达载体pBA:35S:6×cmyc:Glyma.06g204300载体的构建 | 第83-85页 |
5.2.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 | 第85-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大豆QNE1与E1、GmFTs基因的关系分析 | 第90-106页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90-91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91页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103页 |
6.2.1 QNE1候选基因与生育期调控通路网络的预测 | 第91-93页 |
6.2.2 QNE1候选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93-94页 |
6.2.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6.2.4 不同QNE1基因型与E1基因及相关花期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第98-10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7章 讨论 | 第106-113页 |
7.1 控制大豆开花新的QNE1基因的定位 | 第106-108页 |
7.2 候选QNE1基因属于TCP家族 | 第108-109页 |
7.3 候选QNE1互作蛋白有待进一步筛选 | 第109页 |
7.4 候选QNE1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109-110页 |
7.5 初步探究了候选QNE1基因与E1等花期相关基因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附录 | 第124-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