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电视综艺节目方面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关于湖南卫视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及实际效果 | 第19-31页 |
2.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1.1 定位理论 | 第19-20页 |
2.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0-21页 |
2.1.3 CIS战略 | 第21-22页 |
2.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现实条件 | 第22-25页 |
2.2.1 省级卫视的崛起 | 第22-23页 |
2.2.2 娱乐功能的回归和受众的娱乐心理需求以及主动参与 | 第23-24页 |
2.2.3 广告商、制作商盈利的需求和电视台自身生存的需求 | 第24-25页 |
2.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实际效果 | 第25-31页 |
2.3.1 惊人的收视奇迹 | 第25-26页 |
2.3.2 咋舌的广告收入 | 第26-28页 |
2.3.3 耀眼的主持团队 | 第28-29页 |
2.3.4 突出的品牌延伸 | 第29-31页 |
3 综艺节目本土化改造成功的典型——《爸爸去哪儿》的个案分析 | 第31-40页 |
3.1 CIS战略在《爸爸去哪儿》中的成功运用 | 第31-37页 |
3.1.1 确定娱乐化的理念识别 | 第31-32页 |
3.1.2 打造特色化的活动识别 | 第32-34页 |
3.1.3 建立个性化的视觉识别 | 第34-37页 |
3.2 接地气的本土化改造 | 第37-40页 |
3.2.1 平民化定位 | 第37-38页 |
3.2.2 先“模仿”后“改造” | 第38页 |
3.2.3 创造并推动流行新词汇 | 第38-39页 |
3.2.4 《爸爸去哪儿》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4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问题与挑战 | 第40-48页 |
4.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问题 | 第40-44页 |
4.1.1 广告对节目完整性的破坏 | 第40-41页 |
4.1.2 文化品位和品格的有待提高 | 第41-42页 |
4.1.3 节目版权的纠纷 | 第42-43页 |
4.1.4 突出的资源浪费问题 | 第43-44页 |
4.1.5 青黄不接的主持人现象 | 第44页 |
4.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遇到的挑战 | 第44-48页 |
4.2.1 娱乐化与体制的纠缠 | 第44-45页 |
4.2.2 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 第45-46页 |
4.2.3 来自其它电视媒体的盲目抄袭和模仿 | 第46-48页 |
5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发展对策与前景 | 第48-55页 |
5.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发展对策 | 第48-51页 |
5.1.1 整合式创新节目资源 | 第48-49页 |
5.1.2 培养与打造复合型人才 | 第49页 |
5.1.3 提高节目的文化内涵 | 第49-50页 |
5.1.4 建立娱乐节目的科学管理运营体系 | 第50-51页 |
5.1.5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51页 |
5.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发展前景 | 第51-55页 |
5.2.1 大型电视活动节目继续受到追捧 | 第51-53页 |
5.2.2 与自身门户网站深入结合 | 第53页 |
5.2.3 原创节目崭露头角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