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ALV-J感染致病过程中p53基因突变及其作用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9页
    1.1 禽白血病第14-21页
        1.1.1 病原特性第14-17页
            1.1.1.1 分型第14-15页
            1.1.1.2 形态学特征第15-16页
            1.1.1.3 理化特征第16页
            1.1.1.4 基因组结构第16-17页
        1.1.2 致病机制第17-19页
            1.1.2.1 分子感染机制第17-19页
            1.1.2.2 致肿瘤机制第19页
        1.1.3 流行病学第19-21页
            1.1.2.1 流行特征第19-20页
            1.1.2.2 流行现状第20-21页
    1.2 P53第21-28页
        1.2.1 p53发现过程第21页
        1.2.2 p53基因结构第21-22页
        1.2.3 p53蛋白结构第22-23页
        1.2.4 p53的功能第23-25页
            1.2.4.1 阻滞细胞周期第24页
            1.2.4.2 促进细胞凋亡第24页
            1.2.4.3 维持基因组稳定第24-25页
            1.2.4.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第25页
        1.2.5 p53突变第25-26页
            1.2.5.1 P53突变类型第25页
            1.2.5.2 p53突变后功能变化第25-26页
        1.2.6 p53蛋白的临床意义第26-27页
        1.2.7 p53抗体的临床意义第27-2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53页
    2.1 试验材料第29-32页
        2.1.1 细胞和病毒第29页
        2.1.2 质粒第29-30页
        2.1.3 主要试剂第30-31页
        2.1.4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31-32页
    2.2 试验方法第32-53页
        2.2.1 试剂配制第32-33页
        2.2.2 病毒液准备第33-35页
            2.2.2.1 DF-1细胞复苏第33-34页
            2.2.2.2 DF-1细胞的传代培养第34页
            2.2.2.3 病毒的增殖第34页
            2.2.2.4 病毒的TCID_(50)测定第34-35页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5-37页
        2.2.4 质粒重组与提取第37-42页
            2.2.4.1 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p53的构建第37页
            2.2.4.2 PCR产物胶回收第37-38页
            2.2.4.3 目的基因片段和pEGFP-C1载体的双酶切以及回收纯化第38页
            2.2.4.4 酶切产物的回收第38页
            2.2.4.5 酶切产物的连接第38-39页
            2.2.4.6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39页
            2.2.4.7 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第39-40页
            2.2.4.8 质粒的粗制第40页
            2.2.4.9 质粒的纯化第40-41页
            2.2.4.10 内毒素的清除第41页
            2.2.4.11 pEGFP-C1-p53质粒酶切鉴定第41-42页
        2.2.5 重组质粒转染CEF细胞第42-43页
            2.2.5.1 CEF细胞的制备第42-43页
            2.2.5.2 CEF细胞的转染第43页
        2.2.6 转染重组质粒后的CEF细胞内p53蛋白表达的荧光鉴定及目的蛋白获取第43-44页
        2.2.7 转染重组质粒后的CEF细胞内p53蛋白表达的Westernblot鉴定第44-46页
        2.2.8 激光共聚焦检测p53在CEF中表达定位第46-47页
            2.2.8.1 细胞爬片的制作第46页
            2.2.8.2 细胞封片及激光共聚焦仪器检测第46-47页
        2.2.9 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第47-48页
            2.2.9.1 样品处理与RNA提取第47页
            2.2.9.2 样品反转录第47-48页
            2.2.9.3 荧光定量PCR第48页
        2.2.10 绝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拷贝数第48-51页
            2.2.10.1 建立标准曲线第48-51页
            2.2.10.2 转染质粒与感染病毒第51页
            2.2.10.3 样品处理与绝对荧光定量第51页
        2.2.11 动物试验第51-53页
            2.2.11.1 动物试验设计第51页
            2.2.11.2 p53抗体检测第51-52页
            2.2.11.3 p53蛋白检测第52页
            2.2.11.4 数据处理第52页
            2.2.11.5 p53基因突变率检测第52-53页
3 结果第53-61页
    3.1 病毒的TCID_(50)检测第53页
    3.2 PEGFP-C1-P53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第53-54页
    3.3 PEGFP-C1-P53蛋白的表达鉴定与纯化第54-56页
        3.3.1 pEGFP-C1-p53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第54页
        3.3.2 pEGFP-C1-p53在CEF中过表达检测第54-55页
        3.3.3 pEGFP-C1-p53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第55-56页
        3.3.4 激光共聚焦检测p53在CEF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第56页
    3.4 PEGFP-C1-P53蛋白在CEF细胞中过表达后对肿瘤相关基因的影响第56-57页
    3.5 PEGFP-C1-P53蛋白在CEF细胞中过表达后对ALV-J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影响第57-58页
        3.5.1 ALV-Jpol基因标准曲线的构建第57页
        3.5.2 病毒拷贝数检测结果第57-58页
    3.6 雏鸡感染ALV-J后P53抗原抗体变化及基因突变情况第58-61页
        3.6.1 动态检测鸡血清p53抗体变化情况第58-59页
        3.6.2 动态监测p53抗原变化情况第59页
        3.6.3 感染鸡p53基因突变情况检测第59-61页
4 讨论第61-63页
    4.1 突变型P53致瘤可能与引起癌基因表达升高与抑癌基因表达降低表达有关第61页
    4.2 野生型P53蛋白过表达抑制ALV-J在CEF细胞的复制第61-62页
    4.3 P53抗原抗体水平升高作为ALV-J潜在的肿瘤早期标志第62-63页
5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5页
附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青素在对氨基苯砷酸诱导DF-1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引起驴驹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复合疫苗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