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情况 | 第11页 |
(二) 国外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页 |
(一) 不良资产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不良资产的分类 | 第15页 |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一)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5-16页 |
(二) 银行行为理论 | 第16页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 第17-25页 |
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 | 第17-22页 |
(一) 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 第17-18页 |
(二) 不良资产迁徙程度较高 | 第18-19页 |
(三) 不良资产投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 第19-21页 |
(四) 不良资产总体形势较为严峻 | 第21-22页 |
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 第22-25页 |
(一) 环境因素 | 第22页 |
(二) 政策因素 | 第22-23页 |
(三) 企业因素 | 第23页 |
(四) 监管因素 | 第23页 |
(五) 自身因素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2页 |
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25-29页 |
(一) 不良资产处置成效不容乐观 | 第25-26页 |
(二)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偏于传统 | 第26-28页 |
(三) 不良资产处置水平参差不齐 | 第28-29页 |
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一) 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二) 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 第30页 |
(三) 法律环境相对滞后 | 第30页 |
(四)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缺乏创新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 | 第32-38页 |
一、国外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32-37页 |
(一) 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32-33页 |
(二) 日本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33-34页 |
(三) 韩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34-36页 |
(四) 欧洲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36-37页 |
二、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 | 第37-38页 |
(一)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 第37页 |
(二) 积极引进外资 | 第37页 |
(三) 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方式 | 第37页 |
(四) 加强内部管理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完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 | 第38-44页 |
一、改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外部环境 | 第38-39页 |
(一) 构建起多元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 第38页 |
(二) 加强贷款集中度监管 | 第38-39页 |
(三) 引进国外资本 | 第39页 |
二、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的内部创新 | 第39-41页 |
(一) 大力推进互联网+不良资产的新模式 | 第39-40页 |
(二) 积极扩大债转股的业务规模 | 第40页 |
(三) 加快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 | 第40-41页 |
三、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配套制度 | 第41-44页 |
(一)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 第41页 |
(二) 建立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 第41-42页 |
(三) 建设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 第42页 |
(四)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第42页 |
(五)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