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一株蛋白酶产生菌的鉴定、酶性质研究和表达载体构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蛋白酶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蛋白酶的分类第13页
        1.2.2 产蛋白酶的微生物第13-14页
        1.2.3 蛋白酶的应用第14-16页
    1.3 提高菌株产酶方法第16-18页
        1.3.1 传统诱变技术第16-17页
        1.3.2 空间诱变技术第17页
        1.3.3 基因工程方法第17-18页
    1.4 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一株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9-21页
        2.2.1 主要仪器第19页
        2.2.2 主要试剂第19-20页
        2.2.3 主要培养基第20-21页
        2.2.4 环境样品第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5页
        2.3.1 产酶菌株的初筛第21页
        2.3.2 产酶菌株的复筛第21页
        2.3.3 蛋白酶活力测定第21-23页
        2.3.4 菌株的电镜形态观察第23页
        2.3.5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第23-24页
        2.3.6 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第24页
        2.3.7 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第24-25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4.1 酶活力测定标准曲线第25页
        2.4.2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第25-26页
        2.4.3 菌株的鉴定第26-29页
        2.4.4 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第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菌株 CF-02 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第31-40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3.2.1 主要仪器第31页
        3.2.2 实验菌株第31页
        3.2.3 主要培养基第31-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3.3.1 培养方法第32页
        3.3.2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第32页
        3.3.3 碳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2页
        3.3.4 氮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2页
        3.3.5 金属离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2-33页
        3.3.6 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第33页
        3.3.7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第33页
        3.3.8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33页
        3.3.9 响应面优化第33页
        3.3.10 100 L发酵罐发酵试验第33-3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3.4.1 碳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4页
        3.4.2 氮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4-35页
        3.4.3 金属离子及其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5页
        3.4.4 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第35-36页
        3.4.5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第36页
        3.4.6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36-37页
        3.4.7 响应面优化第37-38页
        3.4.8 100L发酵罐发酵试验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40-50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0-41页
        4.2.1 主要仪器第40页
        4.2.2 材料第40页
        4.2.3 主要试剂第40-41页
        4.2.4 溶液的配制第41页
    4.3 试验方法第41-44页
        4.3.1 酶活测定方法第41页
        4.3.2 可溶性蛋白测定第41-42页
        4.3.3 粗酶液的制备第42页
        4.3.4 硫酸铵盐析曲线第42页
        4.3.5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第42页
        4.3.6 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层析第42-43页
        4.3.7 蛋白质质谱鉴定第43-44页
        4.3.8 酶性质分析第4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4.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第44-45页
        4.3.2 硫酸铵盐析曲线第45页
        4.3.3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第45-46页
        4.3.4 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层析第46-47页
        4.3.5 酶蛋白的质谱鉴定第47页
        4.3.6 酶最适作用温度及pH值第47-48页
        4.3.7 酶对温度及pH值的耐受性第48页
        4.3.8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蛋白酶基因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构建第50-62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1.1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第50页
        5.1.2 常用的菌株类型和载体第50-51页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1-53页
        5.2.1 主要仪器第51页
        5.2.2 菌株和质粒第51页
        5.2.3 工具酶和试剂第51-52页
        5.2.4 培养基配制第52页
        5.2.5 溶液的配制第52-53页
    5.3 实验流程第53页
    5.4 试验方法第53-59页
        5.4.1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53-57页
        5.4.2 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57-59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5.5.1 重组载体构建示意图第59页
        5.5.2 PCR 扩增目的基因第59-60页
        5.5.3 载体pPIC9K-yyqx的构建第60页
        5.5.4 重组毕赤酵母转化子第60-61页
    5.6 小结第61-62页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1.结论第62页
    2.讨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致谢第70-71页
个人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脉搏信号的人体脉搏特征参数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金钱豹个体识别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