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对抗战时期香港报纸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对于抗日救亡宣传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对《大众生活》周刊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大众生活》(香港)的复刊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大众生活》(上海)的创办和发展 | 第18-24页 |
一、《大众生活》(上海)的宗旨 | 第18-19页 |
二、《大众生活》(上海)周刊的栏目 | 第19-24页 |
第二节 全面抗战后的香港报界及《大众生活》的复刊 | 第24-28页 |
一、非常时期的香港:《大众生活》的复刊前提 | 第24-26页 |
二、特殊时期的香港报界 | 第26页 |
三、《大众生活》(香港)复刊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全面抗战语境下《大众生活》(香港)的发展 | 第28-49页 |
第一节 复刊宗旨:“为光明前途而努力”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大众生活》(香港)的编作者队伍 | 第29-33页 |
一、主编邹韬奋 | 第29-31页 |
二、其他作者群体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大众生活》(香港)的栏目设置及版面安排 | 第33-49页 |
一、《大众生活》(香港)的特色栏目 | 第33-47页 |
二、《大众生活》(香港)的版面安排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坚守、宣传与动员——《大众生活》(香港)的战时言论 | 第49-83页 |
第一节 “以民族利益为前提”——《大众生活》(香港)的编辑原则 | 第49-57页 |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49-51页 |
二、坚持民主原则 | 第51-57页 |
第二节 “丰富、轻松、隽永、深刻”——灵活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宣传 | 第57-64页 |
一、灵活的宣传手段 | 第57-58页 |
二、多样性的宣传方式 | 第58-62页 |
三、文艺性的宣传手法 | 第62-64页 |
第三节 “集中意志一致御侮”——动员不同社会群体参与抗战 | 第64-71页 |
一、妇女界动员 | 第64-67页 |
二、青少年群体动员 | 第67-70页 |
三、联合侨胞,积极抗战 | 第70-71页 |
第四节 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的《大众生活》(香港)言论 | 第71-83页 |
一、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构建 | 第72-74页 |
二、对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争取舆论动员 | 第74-77页 |
三、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报道 | 第77-83页 |
第四章 《大众生活》 (香港)的停刊及其历史贡献 | 第83-97页 |
第一节 《大众生活》(香港)复刊后所遭遇的困境 | 第83-88页 |
一、稿源不足 | 第83-85页 |
二、印刷质量下降 | 第85-86页 |
三、香港当局严格的出版物检查制度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大众生活》(香港)的历史贡献 | 第88-91页 |
一、动员民众投身抗战 | 第88-89页 |
二、主导抗战舆论 | 第89-90页 |
三、巩固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 | 第90页 |
四、揭露法西斯罪恶,捍卫反法西斯正义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大众生活》(香港)与《大众生活》(上海)之比较 | 第91-97页 |
一、《大众生活》(香港)周刊对《大众生活》(上海)的继承与发展 | 第92-94页 |
二、宣传内容和宣传方针的差异 | 第94-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