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品种演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变化 | 第14-15页 |
1.2.2 矮秆基因的引入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品种改良对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光合特性 | 第17-18页 |
1.2.5 品种改良中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变化 | 第18-19页 |
1.2.6 品种更替对水分利用的作用 | 第19-20页 |
1.2.7 株高及株高构成对品种更替的响应 | 第20-21页 |
1.2.8 品种演替过程中抗倒伏特性的变化 | 第21页 |
1.2.9 品种改良对源库关系的作用 | 第21-23页 |
1.2.10 黄淮海麦区冬小麦品种改良进程 | 第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演替规律 | 第26-46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6-27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9-30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2.2.1 品种更替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0-34页 |
2.2.2 品种改良过程中地上生物量及收获指数的变化 | 第34-36页 |
2.2.3 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 第36-37页 |
2.2.4 产量相关性状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2.2.5 品种演替过程中小麦穗不同位置籽粒粒数和粒重的变化 | 第38-42页 |
2.3 讨论 | 第42-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演替规律 | 第46-60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7-48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3.2.1 品种更替中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变化 | 第48-51页 |
3.2.2 品种改良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3 品种更替中水分利用的变化 | 第54-56页 |
3.2.4 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3.3 讨论 | 第57-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群体结构及光合特性演替规律 | 第60-76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6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1页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1-6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3页 |
4.2.1 品种更替中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数的变化 | 第62-63页 |
4.2.2 品种演替过程中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第63页 |
4.2.3 品种更替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4 品种更替对株高构成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5 品种更替中抗倒伏相关指标的变化 | 第68-71页 |
4.2.6 品种演替过程中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71-72页 |
4.2.7 品种演替构成中旗叶SPAD值的变化 | 第72-73页 |
4.3 讨论 | 第73-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源库关系演替规律 | 第76-101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77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7-78页 |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78-79页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7页 |
5.2.1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花后顶三叶SPAD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79-82页 |
5.2.2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花后茎叶鞘干重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3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同化物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 第84-88页 |
5.2.4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单穗粒重的影响 | 第88-91页 |
5.2.5 缩源减库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 第91-94页 |
5.2.6 不同年代冬小麦源库特征指数 | 第94-95页 |
5.2.7 不同年代冬小麦源库特性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95-97页 |
5.3 讨论 | 第97-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结论 | 第101-103页 |
6.2 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