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6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19-21页 |
2.2 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3 耕地利用相关性及结构分析 | 第22-26页 |
2.3.1 耕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 第22-24页 |
2.3.2 耕地利用的结构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3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第26-34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9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29页 |
3.2 基于云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计算步骤及权重确定 | 第29-31页 |
3.2.1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评价步骤 | 第29-30页 |
3.2.2 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确定评价等级标准 | 第31-34页 |
4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4-49页 |
4.1 评价结果 | 第34-38页 |
4.2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耕地集约利用的时序分析 | 第38-39页 |
4.3 基于ESDA的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 第39-48页 |
4.3.1 空间差异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4.3.2 耕地集约利用总体空间格局分析 | 第41-45页 |
4.3.3 耕地集约利用局部空间格局分析 | 第45-48页 |
4.4 耕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5 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分析 | 第49-55页 |
5.1 驱动力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5.2 驱动力定量分析 | 第50-55页 |
6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对策 | 第55-58页 |
6.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 第55页 |
6.2 增加投入力度,为耕地集约利用提高保障 | 第55-56页 |
6.3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第56页 |
6.4 加强国民保护耕地意识,形成良好风尚 | 第56-57页 |
6.5 充分挖掘耕地潜力,形成耕地系统良性循环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