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2-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3-14页
    1.4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第14-16页
        1.4.1 主要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14-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9页
        2.1.1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2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2页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第19-20页
        2.2.2 控制论第20页
        2.2.3 群体极化理论第20-21页
        2.2.4 议程设置理论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及启示第23-28页
    3.1 美国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第23-24页
    3.2 德国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第24-25页
    3.3 韩国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第25页
    3.4 新加坡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第25-26页
    3.5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26-27页
        3.5.1 完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第26页
        3.5.2 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公民自律意识第26-27页
        3.5.3 成立专门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第27页
    3.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第28-48页
    4.1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的保障第28-29页
        4.1.1 相关立法的建立第28页
        4.1.2 管理机构的设置第28页
        4.1.3 电子政务的发展第28-29页
    4.2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9-39页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29-34页
        4.2.2 指标体系层次构建第34页
        4.2.3 确定指标权重第34-39页
    4.3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现状评价第39-45页
    4.4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存在问题分析第45-47页
        4.4.1 应对滞后错过最佳时机第46页
        4.4.2 信息公开不充分第46-47页
        4.4.3 处置手段不恰当第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原则与对策第48-55页
    5.1 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的原则第48-49页
        5.1.1 及时应对原则第48页
        5.1.2 信息公开原则第48-49页
        5.1.3 以人为本原则第49页
        5.1.4 日常预警原则第49页
    5.2 发生前建立健全监测和预警机制第49-51页
        5.2.1 推进监测网络化增强危机预警能力第49-50页
        5.2.2 建立专门机构和责任机制第50页
        5.2.3 讨论确立应急预案第50-51页
    5.3 发生时加强引导机制和流程建设第51-52页
        5.3.1 与媒体良性互动健全发言人制度第51页
        5.3.2 营造多元化交流沟通平台第51-52页
        5.3.3 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第52页
        5.3.4 灵活处置涉事人员第52页
    5.4 发生后持续监控健全治理机制与制度建设第52-54页
        5.4.1 持续监控以防复燃第52页
        5.4.2 完善危机备案机制第52-53页
        5.4.3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第53页
        5.4.4 加强网络舆情法治建设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务员离职后从业限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资源型城市伊春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