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21页 |
1. 绪论 | 第21-5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25页 |
1.2 钢骨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2.1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25页 |
1.2.2 钢骨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 第25-29页 |
1.2.3 钢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9-31页 |
1.3 超高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1.3.1 超高强混凝土的特点 | 第31-32页 |
1.3.2 超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使用 | 第32页 |
1.3.3 超高强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32-36页 |
1.3.4 高强及超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6-38页 |
1.4 混凝土结构抗剪理论研究现状 | 第38-46页 |
1.4.1 修正压力场理论 | 第40-42页 |
1.4.2 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理论 | 第42-46页 |
1.5 强度理论研究现状 | 第46-49页 |
1.5.1 强度理论的发展 | 第46-48页 |
1.5.2 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 | 第48-49页 |
1.6 目前存在问题 | 第49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9-51页 |
2. 试验设计 | 第51-63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51-59页 |
2.2.1 尺寸设计 | 第51-52页 |
2.2.2 参数设计 | 第52-55页 |
2.2.3 材料选择 | 第55-58页 |
2.2.4 配筋验算 | 第58-59页 |
2.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59-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3.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63-83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破坏形态及裂缝发展 | 第64-66页 |
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66-68页 |
3.4 骨架曲线 | 第68-70页 |
3.5 延性 | 第70-71页 |
3.6 耗能能力 | 第71-73页 |
3.7 刚度退化 | 第73-74页 |
3.8 强度退化 | 第74页 |
3.9 不同参数下节点核心区V_(j-γ)之间的关系 | 第74-77页 |
3.10 不同参数下梁端位移构成 | 第77-80页 |
3.11 不同轴压比下试件箍筋应变对比 | 第80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4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83-95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破坏形态及裂缝发展 | 第83-86页 |
4.3 滞回曲线 | 第86-87页 |
4.4 骨架曲线 | 第87-89页 |
4.5 延性 | 第89-90页 |
4.6 钢骨的主应变对比 | 第90-91页 |
4.7 箍筋应变对比 | 第91-92页 |
4.8 梁端位移构成 | 第92-9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剪承载力研究 | 第95-109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受力机理及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95-104页 |
5.2.1 钢骨抗剪机制 | 第96-98页 |
5.2.2 混凝土斜压杆机制 | 第98-103页 |
5.2.3 箍筋抗剪承载力 | 第103-104页 |
5.3 模型验证 | 第104-106页 |
5.4 轴压比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机理 | 第106-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恢复力模型 | 第109-121页 |
6.1 引言 | 第109页 |
6.2 骨架曲线特征点分析 | 第109-116页 |
6.2.1 初始弹性刚度 | 第111-114页 |
6.2.2 屈服荷载 | 第114-115页 |
6.2.3 屈服位移 | 第115页 |
6.2.4 峰值荷载 | 第115页 |
6.2.5 峰值位移 | 第115页 |
6.2.6 极限荷载 | 第115页 |
6.2.7 极限位移 | 第115-116页 |
6.3 建立恢复力模型 | 第116-117页 |
6.3.1 卸载刚度的确定 | 第116页 |
6.3.2 再加载刚度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6.3.3 滞回规则 | 第117页 |
6.4 建议的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17-120页 |
6.5 结论 | 第120-121页 |
7.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121-142页 |
7.1 引言 | 第121-123页 |
7.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23-126页 |
7.2.1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确定 | 第123-125页 |
7.2.2 钢骨、钢筋本构关系的确定 | 第125-126页 |
7.3 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126-131页 |
7.3.1 确定单元类型 | 第127-128页 |
7.3.2 网格划分 | 第128页 |
7.3.3 设置材料参数 | 第128页 |
7.3.4 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荷载 | 第128-130页 |
7.3.5 设置计算分析过程 | 第130-131页 |
7.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1-140页 |
7.4.1 应力云图分布 | 第131-133页 |
7.4.2 滞回曲线模拟结果 | 第133-134页 |
7.4.3 骨架曲线模拟结果 | 第134-136页 |
7.4.4 参数扩展分析 | 第136-14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8.1 结论 | 第142-143页 |
8.2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8.3 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