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5页 |
1.2.2 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4页 |
1.4.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东盟贸易潜力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24-35页 |
2.1 打通新航道促进贸易集聚与扩散 | 第24-28页 |
2.1.1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1.2 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2.2 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提高贸易效率 | 第28-32页 |
2.2.1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2.2.2 作用机理 | 第30-32页 |
2.3 丝路基金拓展贸易合作 | 第32-35页 |
2.3.1 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2.3.2 作用机理 | 第33-35页 |
第3章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及潜力分析 | 第35-43页 |
3.1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3.1.1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总量分析 | 第35-37页 |
3.1.2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的国别分析 | 第37-39页 |
3.2 中国-东盟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3.2.1 中国-东盟贸易潜力 | 第39-41页 |
3.2.2 中国-东盟贸易潜力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第4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东盟贸易潜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3-56页 |
4.1 贸易潜力测算模型的引入 | 第43-44页 |
4.2 模型的设定 | 第44-45页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5页 |
4.4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45-47页 |
4.4.1 随机前沿模型是否适用的检验 | 第46页 |
4.4.2 技术效率是否具有时变性的检验 | 第46-47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6 贸易效率分析 | 第49-50页 |
4.7 中国-东盟拓展贸易潜力 | 第50-56页 |
4.7.1 互通互联和丝路基金下的中国-东盟拓展贸易潜力 | 第51页 |
4.7.2 航道建设下的中国-东盟拓展贸易潜力 | 第51-56页 |
第5章 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掘中国-东盟贸易潜力的建议 | 第56-59页 |
5.1 建设港口城市网络,拓展服务贸易空间 | 第56页 |
5.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互通互联水平 | 第56-57页 |
5.3 利用丝路基金平台,增进海洋经济合作关系 | 第57页 |
5.4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促进贸易自由化 | 第57-58页 |
5.5 注意安全保障建设,夯实丝路建设社会基础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A 1994-2013年中国对东盟各国进出口总额 | 第65-66页 |
附录B 1994-2013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总额 | 第66-67页 |
附录C 1994-201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GDP总量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