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的路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依据 | 第13-18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3 高效物理课堂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3.1 有效教学 | 第15页 |
2.3.2 “高效课堂” | 第15页 |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2.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指标的编制 | 第18-29页 |
3.1 对课堂优质教学模式、优质物理课堂案例的搜集 | 第18页 |
3.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指标》的编制 | 第18-29页 |
第四章 影响建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 第29-43页 |
4.1 调查设计和实施 | 第29-30页 |
4.1.1 问卷调查 | 第29-30页 |
4.1.2 听课记录 | 第30页 |
4.1.3 教师访谈 | 第30页 |
4.2 调查统计及分析 | 第30-40页 |
4.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实现途径及对策 | 第43-59页 |
5.1 “点”的掌握 | 第43-45页 |
5.1.1 重视课堂准备环节 | 第43页 |
5.1.2 画龙“点”睛,让学生明确重、难点,顺利掌握重、难点 | 第43-44页 |
5.1.3 注意知识点的归类和梳理 | 第44页 |
5.1.4 合理进行能力点的训练 | 第44-45页 |
5.2 “量”的控制 | 第45-46页 |
5.2.1 针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选择合适的“知识量” | 第45页 |
5.2.2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练习量” | 第45页 |
5.2.3 针对不同课型和要求,安排合适的“探究量” | 第45-46页 |
5.3 “度”的把握 | 第46-49页 |
5.3.1 教学任务应难易适度 | 第46-47页 |
5.3.2 有效提高课堂互动度 | 第47-49页 |
5.4 “法”的运用 | 第49-55页 |
5.4.1 从生活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体验 | 第49-50页 |
5.4.2 开放课堂,坚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 第50-52页 |
5.4.3 教学方法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 第52-53页 |
5.4.4 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复习方法 | 第53页 |
5.4.5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 第53-54页 |
5.4.6 发挥实验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第54-55页 |
5.5 “情”的培养 | 第55-59页 |
5.5.1 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 | 第55-56页 |
5.5.2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第56页 |
5.5.3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56-57页 |
5.5.4 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第59-74页 |
6.1 教学设计案例1 | 第59-67页 |
6.2 教学设计案例2 | 第67-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7.1 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 第74页 |
7.2 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展望 | 第74-75页 |
附录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卷) | 第75-78页 |
附录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