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字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光OFDM技术 | 第15-18页 |
1.2.1 光OFDM技术优点 | 第17页 |
1.2.2 光OFDM技术的缺点 | 第17-18页 |
1.3 基于光频梳的高速光通信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4 课题来源和篇章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干光OFDM传输系统研究 | 第25-38页 |
2.1 相干光OFDM通信系统 | 第25-29页 |
2.1.1 相干光OFDM的系统功能模块 | 第25-26页 |
2.1.2 相干光OFDM信号发射和接收技术的实现 | 第26-28页 |
2.1.3 相干光OFDM系统的相位噪声补偿与信道估计 | 第28-29页 |
2.2 相干光OFDM收发机设计 | 第29-34页 |
2.2.1 发射端光IQ调制器 | 第29-30页 |
2.2.2 光放大器 | 第30-32页 |
2.2.3 光滤波器 | 第32-33页 |
2.2.4 接收端相干接收机结构 | 第33-34页 |
2.3 单通道相干光OFDM光纤传输系统实验验证 | 第34-37页 |
2.3.1 光信噪比 | 第34-35页 |
2.3.2 单通道68Gb/s相干光OFDM光纤传输系统的实验验证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光调制器产生多载波的相干光OFDM传输系统研究 | 第38-51页 |
3.1 基于光相位调制器的多载波产生 | 第38-41页 |
3.1.1 光相位调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3.1.2 基于PM产生多载波的原理 | 第39-40页 |
3.1.3 实验中基于单个PM产生多载波 | 第40-41页 |
3.2 基于双臂MZM的多载波产生 | 第41-49页 |
3.2.1 强度调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41-43页 |
3.2.2 基于IM产生多载波的原理 | 第43-44页 |
3.2.3 实验中基于IM产生多载波 | 第44-45页 |
3.2.4 光IM调制器产生多载波的相干光OFDM光纤传输系统实验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基于克尔光频梳的相干光OFDM传输系统研究 | 第51-64页 |
4.1 微环谐振器中光频梳产生机制 | 第51-59页 |
4.1.1 光梳产生中的克尔效应 | 第51-54页 |
4.1.1.1 自相位调制效应(SPM) | 第52-53页 |
4.1.1.2 交叉相位调制效应(XPM) | 第53页 |
4.1.1.3 四波混频效应(FWM) | 第53-54页 |
4.1.2 克尔介质中的调制不稳定性 | 第54-56页 |
4.1.3 克尔光梳产生机制分析 | 第56-58页 |
4.1.4 参量种子方法产生光频梳 | 第58-59页 |
4.2 微环谐振器产生光频梳的相干光OFDM光纤传输系统实验验证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64-65页 |
5.2 下一步工作改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