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气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的热过程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8-12页
符号清单第12-18页
1 引言第18-19页
2 研究现状综述第19-34页
    2.1 超细颗粒的性质及应用现状第19-22页
        2.1.1 超细颗粒的热学特性及应用第19-21页
        2.1.2 超细颗粒的化学特性及应用第21页
        2.1.3 超细颗粒的其他性质及应用第21-22页
    2.2 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总述及比较第22-25页
        2.2.1 固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第22-23页
        2.2.2 液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第23页
        2.2.3 气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第23-24页
        2.2.4 超细颗粒制备方法的比较第24-25页
    2.3 气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2.3.1 气相法制备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第26-27页
        2.3.2 形核研究理论方法简介第27-30页
        2.3.3 形核研究常用理论方法比较第30-32页
    2.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2-34页
3 物理气相法的均匀形核模型及应用第34-69页
    3.1 骤冷过程有效碰撞模型的建立第34-42页
        3.1.1 碰撞频率第34-36页
        3.1.2 碰撞结合概率第36-42页
    3.2 均匀形核过程的能量解析第42-49页
        3.2.1 凝结核与蒸气原子的碰撞频率第43-46页
        3.2.2 凝结核的骤冷结合能第46-48页
        3.2.3 骤冷过程凝结核的表面能第48-49页
    3.3 均匀形核能量模型的建立第49-59页
        3.3.1 凝结核吸附生长辐射模型第49-53页
        3.3.2 凝结核吸附生长对流模型第53-57页
        3.3.3 凝结核凝聚生长模型第57-59页
    3.4 均匀形核能量模型应用于平均粒径预测第59-62页
        3.4.1 均匀形核的辐射模型第59-60页
        3.4.2 均匀形核的对流模型第60-62页
    3.5 物理气相法制备超细镁颗粒的工艺研究第62-67页
        3.5.1 均匀形核模型的验证第62-64页
        3.5.2 制备条件对镁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第64-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4 物理气相法的颗粒群平衡模型及应用第69-96页
    4.1 颗粒群平衡模型的建立第69-75页
        4.1.1 形核行为第70-71页
        4.1.2 凝并行为第71-72页
        4.1.3 冷凝/蒸发行为第72-74页
        4.1.4 沉积行为第74-75页
    4.2 多重蒙特卡洛算法第75-82页
        4.2.1 加权虚拟颗粒第75-77页
        4.2.2 行为发生的处理方式第77-80页
        4.2.3 算法流程第80-82页
    4.3 粒径分布的模拟实例第82-87页
        4.3.1 模型的验证第82-85页
        4.3.2 工艺条件对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第85-87页
    4.4 颗粒粒径分布的均匀度第87-95页
        4.4.1 粒径分布均匀度的提出与定义第87-89页
        4.4.2 粒径分布均匀度的计算方法第89-93页
        4.4.3 粒径分布均匀度的应用实例第93-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5 物理气相法制备超细金属颗粒的形貌预测第96-113页
    5.1 形貌预测模型的建立第96-104页
        5.1.1 超细颗粒的吉布斯自由能第97-100页
        5.1.2 动态过程的能量变化第100-104页
    5.2 形貌预测模型的应用第104-112页
        5.2.1 表面能、边缘能和角点能第104-105页
        5.2.2 动态过程的能量变化第105-106页
        5.2.3 冷却速度对超细颗粒形貌的影响第106-107页
        5.2.4 冷凝室压力对超细颗粒形貌的影响第107-109页
        5.2.5 超细颗粒形貌的预测第109-111页
        5.2.6 形成球体超细颗粒的条件第111-112页
    5.3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6 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均匀形核模型及应用第113-129页
    6.1 均匀形核能量模型的建立第113-121页
        6.1.1 能量耗散项第114-117页
        6.1.2 能量产生项第117-120页
        6.1.3 均匀形核模型的求解第120-121页
    6.2 均匀形核模型的实际应用第121-125页
        6.2.1 能量模型的验证第122-123页
        6.2.2 平均粒径与制备工艺条件的关系第123-125页
    6.3 制备过程的能量分析与形核机理第125-128页
        6.3.1 制备过程的能量分析第125-127页
        6.3.2 氮化硅的形核机理第127-128页
    6.4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7 颗粒堆积热导率的模拟计算第129-141页
    7.1 颗粒堆积的模拟方法第129-133页
        7.1.1 模拟颗粒堆积的随机基元法第129-131页
        7.1.2 颗粒堆积空隙率的计算方法第131-133页
    7.2 颗粒堆积热导率的计算方法第133-138页
        7.2.1 网格划分及二值化第133-135页
        7.2.2 温度场及热导率求解第135-138页
    7.3 颗粒堆积热导率的应用实例第138-140页
    7.4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8 结论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59-16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TO透明导电薄膜中毒及掺杂改性研究
下一篇:细乳液法制备纳米MnO2/PPy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