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8-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二、论文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页 |
三、相关表述的说明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诉讼时效法上的利益问题 | 第21-45页 |
一、利益 | 第21-29页 |
(一) 利益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利益的分类 | 第22-23页 |
(三) 利益构成的基础 | 第23-24页 |
(四) 利益与法律的关系 | 第24-26页 |
(五) 诉讼时效制度中的利益 | 第26-28页 |
(六) 诉讼时效制度所体现的利益关系的特性 | 第28-29页 |
二、权利 | 第29-35页 |
(一) 权利的本质 | 第29-30页 |
(二) 利益和权利的关系 | 第30-31页 |
(三) 利益是否会成为权利 | 第31-32页 |
(四) 权利的限制 | 第32-34页 |
(五) 诉讼时效制度对私权救济的限制 | 第34-35页 |
三、利益平衡 | 第35-37页 |
(一) 平衡的含义 | 第35-36页 |
(二) 利益平衡的含义 | 第36-37页 |
四、诉讼时效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 第37-45页 |
(一) 诉讼时效制度中利益平衡的标准 | 第37-38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中利益平衡的结构 | 第38-40页 |
(三) 诉讼时效制度中利益平衡的价值构造 | 第40-42页 |
(四) 平衡理念作为诉讼时效制度基本理念的成因 | 第42-43页 |
(五) 诉讼时效制度平衡理念的法哲学基础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动机、目的、价值取向等诸问题探讨——利益平衡下的思考 | 第45-90页 |
一、诉讼时效的历史追溯 | 第45-61页 |
(一) 诉讼时效的起源 | 第45-50页 |
(二) 诉讼时效的继承与发展 | 第50-61页 |
二、诉讼时效制度确立的动机 | 第61-67页 |
(一) 诉讼时效制度确立动机的既有解释及检讨 | 第61-64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确立的动机 | 第64-67页 |
三、诉讼时效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 第67-69页 |
(一)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 | 第67-69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 第69页 |
四、诉讼时效制度效益价值与公正价值的再探讨 | 第69-78页 |
(一) 诉讼时效制度的效益价值 | 第69-75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对公正的兼顾 | 第75-78页 |
五、诉讼时效的目的与两种价值兼顾的实证分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为例 | 第78-82页 |
(一) 该司法解释的成功之处 | 第78-81页 |
(二) 该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 | 第81-82页 |
六、诉讼时效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82-90页 |
(一) 取得时效及其与诉讼时效的关系再探讨 | 第82-86页 |
(二)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失权期间 | 第86-90页 |
第三章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法律利益的选择与衡量 | 第90-121页 |
一、诉讼时效适用对象 | 第90-92页 |
二、诉讼时效适用范围 | 第92-96页 |
(一) 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不同立法例 | 第92-95页 |
(二) 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及检讨 | 第95-96页 |
三、诉讼时效适用范围为请求权 | 第96-105页 |
(一) 哪些民事权利适用诉讼时效 | 第97-102页 |
(二) 请求权适用于诉讼时效的法理基础 | 第102-105页 |
四、不同类型请求权的可适性分析 | 第105-120页 |
(一) 债权请求权 | 第105-108页 |
(二) 物权请求权 | 第108-115页 |
(三) 人身权上的请求权 | 第115-117页 |
(四) 知识产权所生请求权 | 第117-118页 |
(五) 继承权所生请求权 | 第118-119页 |
(六) 名为请求权实为形成权的问题 | 第11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四章 诉讼时效的期间——利益冲突的平衡器 | 第121-166页 |
一、诉讼时效期间的类型 | 第121-131页 |
(一) 大陆法系诉讼时效期间类型 | 第121-124页 |
(二) 英美法系的诉讼时效期间 | 第124-125页 |
(三) 我国诉讼时效期间类型 | 第125-127页 |
(四) 对各法域诉讼时效期间类型的评价 | 第127-130页 |
(五) 我国诉讼时效期间评价及立法建议 | 第130-131页 |
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 第131-140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 第131-135页 |
(二) 英美法系法域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 第135-138页 |
(三) 我国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 第138-139页 |
(四) 对各法域诉讼时效期间起算形式的评价 | 第139-140页 |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 | 第140-154页 |
(一) 承认 | 第140-142页 |
(二) 关于承认的几个问题 | 第142-147页 |
(三) 请求 | 第147-148页 |
(四) 起诉 | 第148-150页 |
(五) 与起诉有同等效力的事由 | 第150-154页 |
四、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 | 第154-160页 |
(一) 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与不完成 | 第155页 |
(二) 大陆法系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 | 第155-156页 |
(三) 英美法系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 | 第156-158页 |
(四) 我国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 | 第158页 |
(五) 我国诉讼时效中止制度的立法评价及建议 | 第158-160页 |
五、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 第160-164页 |
(一) 大陆法系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 第160-161页 |
(二) 英美法系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 第161-162页 |
(三) 我国诉讼时效延长制度的评价及立法建议 | 第162-164页 |
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五章 诉讼时效的效力——利益的意思自治 | 第166-183页 |
一、诉讼时效效力的不同立法例 | 第166-167页 |
(一) 实体权利消灭主义 | 第166页 |
(二) 诉权消灭主义 | 第166-167页 |
(三) 抗辩权发生主义 | 第167页 |
二、对诉讼时效效力不同立法模式的评价 | 第167-170页 |
三、诉讼时效效力的内涵 | 第170-177页 |
(一) 诉讼时效完成对权利人的效力 | 第170-173页 |
(二) 诉讼时效完成对义务人的效力 | 第173页 |
(三) 诉讼时效效力与意思自治 | 第173-177页 |
四、我国诉讼时效效力的立法评价及建议 | 第177-181页 |
(一) 抗辩权发生主义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 第177-179页 |
(二) 诉讼时效援引的界定 | 第179-180页 |
(三) 诉讼时效完成后时效利益放弃规则的构建 | 第180-181页 |
小结 | 第181-183页 |
结语 | 第183-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