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就业市场发展测评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科技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2页 |
1.3.1 科技进步对就业影响效应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1页 |
1.3.2 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页 |
1.3.3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就业的联动 | 第14-21页 |
2.1 科技进步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2.1.1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14-15页 |
2.1.2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 | 第15页 |
2.1.3 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15-16页 |
2.2 产业结构升级 | 第16-20页 |
2.2.1 产业的分类及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 第17页 |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 | 第19-20页 |
2.3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21-36页 |
3.1 就业市场概念 | 第21-22页 |
3.2 就业市场结构 | 第22-24页 |
3.2.1 按产业分就业市场结构 | 第22页 |
3.2.2 按年龄分就业市场知识结构 | 第22-23页 |
3.2.3 按性别分就业市场结构 | 第23页 |
3.2.4 按人员素质分就业市场结构 | 第23-24页 |
3.3 主流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3.3.1 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3.3.2 职业教育人员就业情况 | 第27-28页 |
3.4 非主流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3.4.1 农民工就业现状 | 第28-29页 |
3.4.2 第一代农民工失业返乡 | 第29-30页 |
3.4.3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 第30-31页 |
3.4.4 “用工荒”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3.5 青年劳动力从非主流向主流就业市场转移 | 第32-34页 |
3.5.1 我国青年劳动力就业现状 | 第32-33页 |
3.5.2 提高非主流市场青年劳动力就业能力 | 第33-34页 |
3.6 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业 | 第34-36页 |
3.6.1 结构性失业概念 | 第34页 |
3.6.2 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 | 第34页 |
3.6.3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联动模型分析 | 第36-53页 |
4.1 模型设定思路及方法选择 | 第36-38页 |
4.1.1 模型设定思路 | 第36页 |
4.1.2 层次回归分析法简介 | 第36-37页 |
4.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测算方法比较 | 第37-38页 |
4.2 实证模型设定 | 第38-42页 |
4.2.1 模型原理分析 | 第38-41页 |
4.2.2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 模型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2-49页 |
4.3.1 模型的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3.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42-49页 |
4.4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4.1 模型拟合结果 | 第49-50页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8页 |
5.1 建立动态产业政策机制 | 第53页 |
5.2 建立连贯就业政策机制 | 第53-54页 |
5.3 建立劳动力就业缓冲机制 | 第54-55页 |
5.3.1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经验 | 第54页 |
5.3.2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 | 第54-55页 |
5.4 建立良好的产业替代机制 | 第55-56页 |
5.5 建立教育升级机制 | 第56页 |
5.5.1 高等教育的转变 | 第56页 |
5.5.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 第56页 |
5.6 建立良好信息流通机制 | 第56-57页 |
5.7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