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膜的定义和分类 | 第10页 |
1.3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4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5 膜的应用 | 第12页 |
1.5.1 苦咸水脱盐 | 第12页 |
1.5.2 浓缩与提纯 | 第12页 |
1.5.3 纯水制备 | 第12页 |
1.6 制膜技术 | 第12-14页 |
1.6.1 制膜方法 | 第12-13页 |
1.6.2 熔融-冷却拉伸(MSCS)法 | 第13页 |
1.6.3 热致相分离法制膜工艺 | 第13-14页 |
1.7 热致相分离法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 | 第14-22页 |
1.7.1 TIPS 法的制膜的热力学基础 | 第14-17页 |
1.7.2 TIPS 法制备微孔膜的热力学成膜机理 | 第17-19页 |
1.7.3 TIPS 法成膜过程动力学成膜机理 | 第19-22页 |
1.8 成膜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9 制膜材料与制膜工艺条件 | 第24-26页 |
1.9.1 制膜材料 | 第24-25页 |
1.9.2 稀释剂的选择 | 第25页 |
1.9.3 成腔流体的选择 | 第25页 |
1.9.4 淬冷介质的选择 | 第25页 |
1.9.5 铸膜液挤出温度 | 第25-26页 |
1.9.6 铸膜液挤出压力 | 第26页 |
1.10 本文课题的提出及工作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3 制膜步骤 | 第29-30页 |
2.4 制膜工艺条件 | 第30-31页 |
2.4.1 铸膜液 | 第30页 |
2.4.2 铸膜液挤出温度 | 第30页 |
2.4.3 铸膜液挤出压力 | 第30页 |
2.4.4 绕丝机转速 | 第30-31页 |
2.4.5 注气量 | 第31页 |
2.5 中空纤维膜结构形态的表征 | 第31页 |
2.6 中空纤维膜性能的表征 | 第31-37页 |
2.6.1 中空纤维膜内外径及壁厚的测定 | 第31页 |
2.6.2 中空纤维膜水通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6.3 中空纤维膜空隙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2.6.4 干膜氮气通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6.5 中空纤维膜起泡点和最大孔径 | 第34-35页 |
2.6.6 中空纤维膜的孔径分布 | 第35-36页 |
2.6.7 中空纤维膜拉伸强度的测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9页 |
3.1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及方法 | 第37页 |
3.2 绕丝机转速对于膜的结构构形态及性能的影响 | 第37-47页 |
3.2.1 绕丝机转速对膜壁厚和外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绕丝机转速对膜的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绕丝机转速对膜的水通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绕丝机转速对孔隙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5 绕丝机转速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6 绕丝机转速对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 釜内压力对膜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7-55页 |
3.3.1 釜内压对膜壁厚及外径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釜内压力对膜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釜内压对膜纯水通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4 釜内压对膜孔隙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釜内压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6 釜内压对于膜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其他纺丝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55-59页 |
3.4.1 注气量 | 第55页 |
3.4.2 喷丝头的温度的影响 | 第55-5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