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链球菌的分类地位 | 第14-15页 |
2 链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7页 |
2.1 形态及染色 | 第15页 |
2.2 培养特征和保存条件 | 第15-16页 |
2.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6页 |
2.4 抗原构造 | 第16页 |
2.5 分类 | 第16-17页 |
2.6 抵抗力 | 第17页 |
3 流行病学 | 第17-22页 |
3.1 流行的基本状况 | 第17-18页 |
3.2 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范围和感染与季节的关系 | 第18-20页 |
3.3 致病性及对动物的危害 | 第20页 |
3.4 临床症状 | 第20-21页 |
3.5 剖检变化 | 第21-22页 |
4 致病机理 | 第22-25页 |
4.1 致病物质 | 第22-23页 |
4.2 致病类型 | 第23-25页 |
4.3 免疫性 | 第25页 |
5 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5-27页 |
5.1 微生物学检查法 | 第25-26页 |
5.2 生化检测金标法 | 第26页 |
5.3 免疫学检测法 | 第26-27页 |
5.4 PCR 技术 | 第27页 |
6 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6.1 预防和控制 | 第27页 |
6.2 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7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7.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7.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30-58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1 材料 | 第31-35页 |
1.1 检测样品 | 第31-32页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2-34页 |
1.3 培养基和试剂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47页 |
2.1 试验设计方案 | 第35页 |
2.2 细菌培养及镜检 | 第35-36页 |
2.3 链球菌属常规生化试验及血清群鉴定 | 第36-38页 |
2.4 VITEK-32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 | 第38-43页 |
2.5 PCR 检测方法 | 第43-46页 |
2.6 动物试验 | 第46-47页 |
3 结果 | 第47-55页 |
3.1 细菌分离培养 | 第47-48页 |
3.2 生化试验结果及血清群鉴定结果 | 第48-51页 |
3.3 VITEK-32 鉴定结果 | 第51页 |
3.4 PCR 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3.5 动物试验结果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4.1 关于山羊群的发病 | 第56页 |
4.2 关于羊链球菌的分群鉴定 | 第56页 |
4.3 关于双重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6页 |
4.4 关于溶血基因cylA 的检测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