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国家理论论文--国家政治制度论文--资本主义国家论文

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s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5-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2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页
        1.3.2 论文结构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和特色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3-25页
第2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帝国主义论第25-39页
    2.1 考茨基的帝国主义论第25-29页
        2.1.1 何为“帝国主义”第25-26页
        2.1.2 考茨基帝国主义的本质论第26页
        2.1.3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第26-27页
        2.1.4 布哈林对“超帝国主义”的批判第27-28页
        2.1.5 列宁对“超帝国主义”的批判第28-29页
    2.2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第29-33页
        2.2.1 列宁的帝国主义本质论第29-30页
        2.2.2 列宁的帝国主义特征论第30-31页
        2.2.3 帝国主义与战争第31-32页
        2.2.4 关于帝国主义未来之判断第32-33页
    2.3 布哈林的帝国主义论第33-36页
        2.3.1 “政策”论帝国主义理论第33-34页
        2.3.2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论第34-35页
        2.3.3 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第35页
        2.3.4 帝国主义生成的必然性第35-36页
        2.3.5 帝国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第36页
    2.4 卢森堡的帝国主义论第36-39页
        2.4.1 关于“第三”市场理论第37页
        2.4.2 关于帝国主义阐述第37-38页
        2.4.3 关于帝国主义未来之判断第38-39页
第3章 西方新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39-65页
    3.1 古典帝国主义论第39-44页
        3.1.1 霍布森:“消费不足”与帝国主义第39-42页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第42-44页
    3.2 21 世纪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探索第44-58页
        3.2.1 大卫?哈维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第44-48页
        3.2.2 埃伦·M.伍德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第48-52页
        3.2.3 麦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第52-58页
    3.3 新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之比较分析第58-65页
        3.3.1 新帝国主义的涵义第58-61页
        3.3.2 新、旧帝国主义的差异第61-63页
        3.3.3 新、旧帝国主义的共同实质第63-65页
第4章 当代帝国主义表现形态及其实质第65-85页
    4.1 经济帝国主义第65-70页
        4.1.1 经济帝国主义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表现形态第66-67页
        4.1.2 经济帝国主义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表现形态第67-70页
    4.2 军事帝国主义第70-74页
        4.2.1 军事同盟与军事联合第70-72页
        4.2.2 军事硬实力的强化第72-73页
        4.2.3 战争——军事帝国主义的极端表现第73-74页
    4.3 政治帝国主义第74-79页
        4.3.1 新帝国主义的政治输出与谋求霸权第75-77页
        4.3.2 新帝国主义与国际政治旧秩序第77-79页
    4.4 文化帝国主义第79-85页
        4.4.1 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第80页
        4.4.2 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及实质第80-83页
        4.4.3 冷战前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嬗变第83-85页
第5章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典型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批判第85-101页
    5.1 历史终结论第85-89页
        5.1.1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第85-86页
        5.1.2 历史终结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质第86-87页
        5.1.3 西方学者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第87-89页
    5.2 民主和平论第89-92页
        5.2.1 民主和平论主要观点第89-90页
        5.2.2 民主和平论的理论渊源及产生背景第90页
        5.2.3 民主和平论的实质第90-92页
    5.3 霸权稳定论第92-95页
        5.3.1 霸权稳定论的概念及其背景第92页
        5.3.2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观点第92-93页
        5.3.3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第93-94页
        5.3.4 霸权稳定论的实质第94-95页
    5.4 普世价值论第95-97页
        5.4.1 普世价值的内涵第95页
        5.4.2 普世价值论的工具——民主第95-96页
        5.4.3 新帝国主义普世价值论的实质第96-97页
    5.5 人权无国界论第97-101页
        5.5.1 “人权”与“国界”的涵义第97-98页
        5.5.2 人权无国界论的干涉主义实质第98-101页
第6章 典型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批判第101-117页
    6.1 美国帝国主义的产生第101-105页
        6.1.1 美国帝国主义产生的背景第101-104页
        6.1.2 美国帝国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第104-105页
    6.2 美国帝国主义的特点第105-108页
        6.2.1 冷战前美国帝国主义特点第105-106页
        6.2.2 冷战期间美国帝国主义特点第106-107页
        6.2.3 冷战后美帝国主义特点第107-108页
    6.3 美国帝国主义的兴衰与终结第108-117页
        6.3.1 战后美国帝国主义的国际实践第108-109页
        6.3.2 美国帝国主义面临的问题第109-112页
        6.3.3 美国帝国主义发展趋势第112-117页
第7章 新帝国主义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发展战略抉择第117-129页
    7.1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视阈中的新帝国主义第117-122页
        7.1.1 异质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体系第117-119页
        7.1.2 异质性的外交战略第119-122页
    7.2 中国应对新帝国主义的实践选择第122-129页
        7.2.1 新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战略第122-125页
        7.2.2 中国的国际战略转型第125-128页
        7.2.3 中国应对帝国主义演变战略的总体对策第128-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9-141页
后记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代图书出版研究
下一篇:唐代高僧塔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