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世界各国出版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金代图书出版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图表目录第15-16页
绪论第16-34页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第16-18页
    二、研究现状第18-30页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30-32页
    四、本文的创新点第32-34页
第一章 金代图书出版发展概貌第34-58页
    第一节 金代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历史条件第34-54页
        一、金代统治者对图书出版业的重视第35-40页
        二、金代经济发展对图书出版业的推动第40-45页
        三、金代文教事业的勃兴对图书出版业的促进第45-54页
    第二节 金代图书出版业的概貌第54-58页
        一、太祖、太宗时期图书出版的起步第54-55页
        二、熙宗、海陵时期图书出版的发展第55-56页
        三、世宗、章宗时期图书出版的繁荣第56-57页
        四、卫绍王以后图书出版的继续发展时期第57-58页
第二章 金代的图书出版管理第58-72页
    第一节 金代图书出版机构的设置第58-65页
        一、国子监第58-60页
        二、国史院第60-62页
        三、秘书监第62-63页
        四、译经所、弘文院第63-64页
        五、详定所、详校所第64页
        六、转运司第64-65页
    第二节 金代对图书出版的管理第65-72页
        一、图书出版以中央政府或皇帝的行政命令为旨归第65-67页
        二、对图书刻印与收藏的限制第67-72页
第三章 金代图书的编纂第72-86页
    第一节 金代图书编纂种类与规模第72-79页
        一、经部书籍的编纂第72-74页
        二、史部书籍的编纂第74-75页
        三、子部书籍的编纂第75-77页
        四、集部书籍的编纂第77-79页
    第二节 《金史·艺文志》补第79-86页
        一、前人补写《金史·艺文志》第79-80页
        二、《金史·艺文志》考补第80-86页
第四章 金代的图书刻印第86-134页
    第一节 金代的刻书地点考补第86-92页
        一、上京路会宁府第86-88页
        二、西京路的大同府第88页
        三、南京路考城县第88-89页
        四、南京路宿州第89页
        五、河东南路赵城县第89-90页
        六、平阳府洪洞县第90页
        七、京兆府路乾州第90-92页
    第二节 官方刻书第92-107页
        一、官方刻书的种类第92-106页
        二、官方刻书的特点第106-107页
    第三节 私人刻书第107-121页
        一、书坊刻书第107-115页
        二、家宅刻书第115-121页
    第四节 寺院和宫观刻书第121-134页
        一、寺院刻书第121-127页
        二、宫观刻书第127-134页
第五章 金代图书的装帧设计第134-144页
    第一节 版式第134-139页
        一、边栏和鱼尾第134-136页
        二、行款第136-137页
        三、用字第137-139页
    第二节 金代图书的插图与装式第139-144页
        一、插图第139-141页
        二、装式第141-144页
第六章 金代图书的流通与收藏第144-168页
    第一节 金代图书的流通方式第144-157页
        一、市场中的图书买卖第144-147页
        二、学校中教材的颁发与使用第147-151页
        三、政府的搜求与赐赠第151-152页
        四、私人间的借阅、传抄第152页
        五、与周边政权间的图书交流第152-157页
    第二节 金代图书的收藏第157-168页
        一、图书收藏第157-164页
        二、图书典藏的发展对图书流通的促进第164-168页
第七章 金代图书出版的特点、作用与影响第168-178页
    第一节 金代图书出版的特点第168-174页
        一、金代图书出版处于相对宽松和有利的环境之中第168-170页
        二、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第170-171页
        三、在继承中实现新的突破第171-173页
        四、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第173-174页
    第二节 金代图书出版的作用与影响第174-178页
        一、推动了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第174-176页
        二、促进了金代社会的汉化进程第176-177页
        三、直接影响到了元代的图书出版第177-178页
结语第178-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202页
附录第202-24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43-244页
后记第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下一篇: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