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目的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研究思路及流程第13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3页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第13-1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5-25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15-17页
        2.1.1 东北线性褶皱区第16页
        2.1.2 西南低缓穹隆区第16页
        2.1.3 中部联合受力构造区第16-17页
    2.2 研究区构造背景第17页
    2.3 地层发育特征第17-20页
        2.3.1 地层分布基本特征第17-18页
        2.3.2 不同层段地层分布第18-20页
    2.4 沉积相特征第20-25页
        2.4.1 三角洲平原第20-22页
        2.4.2 三角洲内前缘第22-23页
        2.4.3 三角洲外前缘第23-25页
第3章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第25-32页
    3.1 陆源碎屑组分特征第25-29页
        3.1.1 石英第25-26页
        3.1.2 长石第26页
        3.1.3 岩屑第26-29页
    3.2 岩石类型及结构特征第29-32页
        3.2.1 岩石类型第29页
        3.2.2 砂岩结构特征第29-32页
            3.2.2.1 碎屑粒度第29-31页
            3.2.2.2 杂基含量第31-32页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划分第32-47页
    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第32-41页
        4.1.1 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第32页
        4.1.2 胶结作用第32-40页
            4.1.2.1 硅质胶结物第33-36页
            4.1.2.2 碳酸盐胶结物第36-40页
        4.1.3 溶解作用第40-41页
        4.1.4 交代作用第41页
    4.2 成岩阶段划分第41-43页
    4.3 储层成岩模式第43-47页
        4.3.1 埋藏史第43-44页
        4.3.2 地温场特征第44页
        4.3.3 储层成岩模式第44-47页
第5章 储层孔隙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第47-62页
    5.1 储集空间类型第47-49页
        5.1.1 残余粒间孔第47页
        5.1.2 杂基微孔第47页
        5.1.3 次生孔隙第47-49页
        5.1.4 裂缝第49页
    5.2 储层物性特征第49-52页
        5.2.1 物性特征第49-51页
        5.2.2 不同成岩阶段的孔隙演化第51-52页
            5.2.2.1 胶结物胶结序列第51页
            5.2.2.2 孔隙演化第51-52页
    5.3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第52-55页
        5.3.1 沉积作用的影响第52-53页
        5.3.2 碎屑颗粒粒度的影响第53页
        5.3.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53-55页
            5.3.3.1 压实作用强是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第54页
            5.3.3.2 长石和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54-55页
        5.3.4 构造作用对有利储层的影响第55页
    5.4 粘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第55-62页
        5.4.1 粘土矿物的类型、产状和分布特征第55-56页
        5.4.2 粘土矿物的形成机理第56-60页
            5.4.2.1 绿泥石的形成机制第58页
            5.4.2.2 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的形成机制第58-60页
            5.4.2.3 高岭石的形成机制第60页
        5.4.3 粘土矿物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第60-62页
            5.4.3.1 自生绿泥石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第60页
            5.4.3.2 自生伊利石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第60页
            5.4.3.3 自生高岭石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第60-62页
第6章 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第62-69页
    6.1 储层分类和评价标准第62页
    6.2 有利储层预测第62-69页
        6.2.1 有利储层纵向分布规律第62-64页
        6.2.2 有利储层平面分布与预测第64-69页
            6.2.2.1 须六段有利储层分布与预测第64-65页
            6.2.2.2 须四段有利储层分布与预测第65页
            6.2.2.3 须二段有利储层分布与预测第65-69页
第7章 结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阿拉腾敖包地区铅及相关元素化探异常分析及其成矿远景评价
下一篇:Geoeye-1数据在矿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