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工作方法 | 第14-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与取得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30页 |
2.1 地层 | 第19-21页 |
2.1.1 前寒武地层 | 第19-20页 |
2.1.1.1 太古界色尔腾山群 | 第19-20页 |
2.1.1.2 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 | 第20页 |
2.1.2 显生宙地层 | 第20-21页 |
2.1.2.1 上古生界下二叠统 | 第20-21页 |
2.1.2.2 中生界上白垩统 | 第21页 |
2.1.2.3 新生代第四系 | 第21页 |
2.2 岩浆岩 | 第21-25页 |
2.2.1 侵入岩 | 第21-25页 |
2.2.2 火山岩 | 第25页 |
2.3 变质作用 | 第25-27页 |
2.3.1 变质期次的划分 | 第25-26页 |
2.3.2 变质作用演化 | 第26-27页 |
2.4 构造 | 第27-28页 |
2.4.1 断裂构造 | 第27-28页 |
2.4.2 褶皱构造 | 第28页 |
2.5 矿产 | 第28-30页 |
第3章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30-58页 |
3.1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30-41页 |
3.1.1 水系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30-32页 |
3.1.2 地球化学元素的共生组合分析 | 第32-36页 |
3.1.2.1 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3.1.2.2 因子分析 | 第34-36页 |
3.1.3 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特征 | 第36-41页 |
3.1.3.1 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特征 | 第36-38页 |
3.1.3.2 区内各岩石建造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特征 | 第38-41页 |
3.2 地球化学图的编制 | 第41-44页 |
3.2.1 地球化学图的编制原理 | 第41页 |
3.2.2 铅和锌元素地球化学图的编制 | 第41-44页 |
3.3 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圈定铅和锌元素异常 | 第44-48页 |
3.3.1 方法原理 | 第44-45页 |
3.3.2 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45-46页 |
3.3.3 地球化学异常图的编制 | 第46-48页 |
3.4 网格化法圈定铅和锌元素异常 | 第48-53页 |
3.4.1 方法简介 | 第48-49页 |
3.4.2 网格化法地球化学图的编制 | 第49-51页 |
3.4.3 异常下限的确定与地球化学异常图的编制 | 第51-53页 |
3.5 分地质单元法圈定铅和锌元素异常 | 第53-58页 |
3.5.1 方法原理 | 第54-55页 |
3.5.2 异常下限的确定与地球化学异常图的编制 | 第55-58页 |
第4章 异常划分及成矿远景评价 | 第58-65页 |
4.1 地球化学成矿预测的准则 | 第58页 |
4.2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58-60页 |
4.2.1 成矿构造条件 | 第59页 |
4.2.2 岩石建造条件 | 第59-60页 |
4.3 铅和锌元素成矿远景分析 | 第60-65页 |
4.3.1 A 区成矿远景分析 | 第61-62页 |
4.3.2 B 区成矿远景分析 | 第62-64页 |
4.3.3 C 区成矿远景分析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讨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