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复制子ori60携带不同大小片段分离稳定性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7页
    1.1 细菌质粒的基本特征第11-22页
        1.1.1 质粒的复制方式第11-14页
            1.1.1.1 D-环复制第12-13页
            1.1.1.2 θ复制第13页
            1.1.1.3 滚环复制第13-14页
        1.1.2 质粒分离的稳定性第14-16页
            1.1.2.1 质粒沉溺系统第14-15页
            1.1.2.2 主动分配系统第15页
            1.1.2.3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第15-16页
        1.1.3 质粒拷贝数第16-22页
            1.1.3.1 质粒的拷贝数第16页
            1.1.3.2 质粒拷贝数的控制第16-22页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质粒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1 苏云金芽胞杆菌质粒的功能第23-25页
            1.2.1.1 携带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及其辅助蛋白基因第23-24页
            1.2.1.2 携带转座因子第24页
            1.2.1.3 接合转移第24-25页
            1.2.1.4 其它功能第25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7-30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7-28页
        2.1.2 培养基第28-29页
        2.1.3 试剂、耗材和仪器第29-30页
            2.1.3.1 试剂和耗材第29页
            2.1.3.2 仪器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4页
        2.2.1 DNA操作第30-31页
            2.2.1.1 苏云金芽胞杆菌总DNA的制备第30页
            2.2.1.2 苏云金芽胞杆菌质粒的制备第30-31页
            2.2.1.3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第31页
            2.2.1.4 质粒DNA的纯化第31页
            2.2.1.5 DNA的体外重组操作第31页
        2.2.2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鉴定第31-32页
            2.2.2.1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第31页
            2.2.2.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电转化第31-32页
            2.2.2.3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筛选第32页
            2.2.2.4 苏云金芽胞杆菌重组菌的筛选第32页
        2.2.3 普通PCR反应第32页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2-33页
        2.2.5 苏云金芽胞杆菌重组菌株质粒分离稳定性的测定第33页
        2.2.6 序列测定和分析第33-34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4-52页
    3.1 在不同非生物因子条件下质粒分离稳定性的探究第34-40页
        3.1.1 pEMB0557携带不同大小外源片段的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5页
        3.1.2 重组质粒在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质粒分离稳定性的测定第35-37页
        3.1.3 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由pEMB0557构建的重组质粒分离稳定性的变化探究第37-40页
    3.2 在不同生物因子条件下质粒分离稳定性的探究第40-47页
        3.2.1 构建的重组质粒在BMB171中的质粒稳定性测定第40-41页
        3.2.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以及质粒标准品的构建第41-44页
            3.2.2.1 引物的设计以及PCR验证其特异性第41-42页
            3.2.2.2 质粒标准品的构建第42-44页
        3.2.3 构建的重组质粒在BMB171中的质粒拷贝数的测定第44-46页
        3.2.4 小结第46-47页
    3.3 控制质粒pBMB28分离稳定性因子的定位第47-52页
        3.3.1 包含有控制质粒分离稳定性因子的克隆片段的确定第47-48页
        3.3.2 进一步缩小定位质粒分离稳定因子的区域第48-49页
        3.3.3 M片段序列的分析第49-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5 总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致谢第62-63页
附录A 本研究所用的工具载体物理图谱第63-64页
附录B 已发表文章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分孔隙介质理论的储层流体预测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斑马鱼ZIP7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功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