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天然气的资源状况 | 第10-11页 |
1.1.2 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 第11-13页 |
1.1.3 中国的天然气发展策略 | 第13-14页 |
1.2 国内LNG 工业面临的压力 | 第14-17页 |
1.2.1 国内LNG 工业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LNG 工业发展初期燃气发电面临的压力 | 第15-17页 |
1.3 LNG 冷能发电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3.1 国内发展LNG 工业的重要性 | 第17-20页 |
1.3.2 LNG 冷能利用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1.3.3 LNG 冷能发电的必要性 | 第2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LNG 冷能发电方法和建模分析 | 第24-37页 |
2.1 LNG 冷火用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24-31页 |
2.1.1 火用分析 | 第24-25页 |
2.1.2 LNG 特性曲线 | 第25-27页 |
2.1.3 火用效率和火用损 | 第27-29页 |
2.1.4 热力学模型的选取 | 第29-31页 |
2.2 LNG 冷能发电方法 | 第31-35页 |
2.2.1 直接膨胀法 | 第31-32页 |
2.2.2 低温朗肯循环法 | 第32-33页 |
2.2.3 联合法 | 第33页 |
2.2.4 低温Brayton 法 | 第33-34页 |
2.2.5 多级复合循环 | 第34-35页 |
2.2.6 MGT 利用方法 | 第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LNG 冷能发电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2页 |
3.1 LNG 冷能发电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1页 |
3.1.1 LNG 压力 | 第38-39页 |
3.1.2 LNG 温度 | 第39-40页 |
3.1.3 LNG 中CH_4 的含量 | 第40-41页 |
3.1.4 透平机入口温度 | 第41-42页 |
3.1.4.1 丙烷透平机入口温度 | 第41-42页 |
3.1.4.2 天然气透平机入口温度 | 第42页 |
3.1.5 循环工质 | 第42-51页 |
3.1.5.1 单一循环工质 | 第42-47页 |
3.1.5.2 混合循环工质 | 第47-48页 |
3.1.5.3 Kalina 循环 | 第48-51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LNG 冷能联合发电流程的集成优化与应用 | 第52-62页 |
4.1 现有的LNG 冷能联合发电流程 | 第52-54页 |
4.2 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4.3 现有流程的的集成与优化 | 第56-61页 |
4.3.1 方案一—提高透平机入口温度 | 第56-59页 |
4.3.1.1 优化流程及结果 | 第56-58页 |
4.3.1.2 优化后的效果总结 | 第58-59页 |
4.3.2 方案二—Kalina 循环替代朗肯循环 | 第59-61页 |
4.3.2.1 优化流程及结果 | 第59-60页 |
4.3.2.2 优化后的效果总结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