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表 | 第12-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6页 |
1.1 引言 | 第18-20页 |
1.2 缓控释微球 | 第20-27页 |
1.2.1 给药系统的分类与发展 | 第20-21页 |
1.2.2 缓控释微球简介 | 第21-22页 |
1.2.3 缓控释微球制备方法 | 第22-27页 |
1.3 粒径均一聚合物微球制备技术 | 第27-30页 |
1.3.1 膜乳化法 | 第28-29页 |
1.3.2 微流控乳化法 | 第29页 |
1.3.3 微通道乳化法 | 第29-30页 |
1.3.4 锐孔法 | 第30页 |
1.4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 | 第30-37页 |
1.4.1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原理与特点 | 第30-33页 |
1.4.2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流程 | 第33-34页 |
1.4.3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1.4.4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应用 | 第35-37页 |
1.5 溶解度参数理论 | 第37-43页 |
1.5.1 溶解度参数定义与发展 | 第37-39页 |
1.5.2 溶解度参数的计算与测定 | 第39-42页 |
1.5.3 溶解度参数的应用 | 第42-43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43-46页 |
第二章 罗红霉素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测定及模型化 | 第46-66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7-49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2.4 溶解度计算方法 | 第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2.3.1 罗红霉素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 | 第50-52页 |
2.3.2 罗红霉素溶解度的模型化 | 第52-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在PLLA膜中的吸附行为 | 第66-82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6-7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3.3.1 CO_2在PLLA膜中吸附量 | 第71-74页 |
3.3.2 CO_2脱附过程及其扩散系数D_d | 第74-75页 |
3.3.3 CO_2吸附过程及其扩散系数D_s | 第75页 |
3.3.4 PLLA膜形貌及结晶度变化 | 第75-77页 |
3.4 平衡吸附量数据的模型化 | 第77-80页 |
3.4.1 溶胀模型(swelling model) | 第77-78页 |
3.4.2 基于溶解度参数的SP-4模型 | 第78-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制备罗红霉素缓释PLLA膜 | 第82-102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83-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4.3.1 SSI过程参数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87-91页 |
4.3.2 载药PLLA膜的表征 | 第91-95页 |
4.3.3 载药PLLA膜的溶剂残留 | 第95-96页 |
4.3.4 载药PLLA膜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96-97页 |
4.3.5 计算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 第97-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锐孔法制备粒径均一的PLLA微球 | 第102-112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03页 |
5.2.3 锐孔法装置及原理 | 第103-104页 |
5.2.4 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 第104-105页 |
5.2.5 微球形貌表征 | 第10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5.3.1 锐孔处液滴的形成 | 第105页 |
5.3.2 PLLA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 | 第105-109页 |
5.3.3 锐孔法过程优化 | 第109-110页 |
5.3.4 PLLA微球的形貌表征 | 第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制备缓控释药物徽球 | 第112-126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6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12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12-113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13-11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4页 |
6.3.1 SSI过程参数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6.3.2 载药PLLA微球的表征 | 第121-123页 |
6.3.3 载药微球的溶剂残留 | 第123-124页 |
6.3.4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12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适用范围探讨 | 第126-132页 |
7.1 引言 | 第126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29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126-129页 |
7.2.2 称重法测定载药量 | 第12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1页 |
7.3.1 操作温度和压力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129页 |
7.3.2 药物与聚合物溶解度参数对载药量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8.1 结论 | 第132-134页 |
8.2 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附录一 Hoftyzr-Van krevelen法求取溶解度参数的基团贡献值 | 第144-145页 |
附录二 Fedor法求取摩尔体积的基团贡献值 | 第145-147页 |
附录三 部分聚合物和部分药物溶解度参数的估算 | 第147-151页 |
附录四 左旋聚乳酸的溶剂选择 | 第151-152页 |
附录五 罗红霉素在聚合物相中的扩散系数估算 | 第152-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4-155页 |
作者简介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