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2.1.2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1.3 产业互动内涵 | 第18-19页 |
2.2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动因分析 | 第19-21页 |
2.2.1 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 第19页 |
2.2.2 需求的拉动 | 第19页 |
2.2.3 供给的推动 | 第19-20页 |
2.2.4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 | 第20页 |
2.2.5 发展绿色环境的要求 | 第20-21页 |
2.3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过程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分工过程 | 第21页 |
2.3.2 合作过程 | 第21-22页 |
2.3.3 融合过程 | 第22-23页 |
2.4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31页 |
2.4.1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4.2 相互作用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4.3 相互作用影响因素验证 | 第25-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设计 | 第32-39页 |
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3.1.1 典型互动模式 | 第32-33页 |
3.1.2 典型互动模式对东北的借鉴意义 | 第33页 |
3.2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设计要素 | 第33-34页 |
3.3 带动型互动模式 | 第34-35页 |
3.3.1 模式构建 | 第34页 |
3.3.2 模式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3.4 互补型互动模式 | 第35-36页 |
3.4.1 模式构建 | 第35页 |
3.4.2 模式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3.5 融合型互动模式 | 第36-37页 |
3.5.1 模式构建 | 第36页 |
3.5.2 模式适用条件 | 第36-37页 |
3.6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选择方法 | 第39-46页 |
4.1 模式选择思路 | 第39页 |
4.2 模式选择依据 | 第39-42页 |
4.2.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9-40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4.3 模式选择方法与等级划分 | 第42-45页 |
4.3.1 协调度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4.3.2 协调度评价等级划分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5.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 | 第46-47页 |
5.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 | 第47-48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