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京58储气库群的现状及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小结 | 第12-13页 |
| 第2章 京58储气库群注采工程 | 第13-30页 |
| ·京58储气库注采工程研究 | 第13-14页 |
| ·天然气外输系统 | 第13页 |
| ·注采系统技术方案 | 第13页 |
| ·技术特点 | 第13-14页 |
| ·建设规模 | 第14-15页 |
| ·注采井设计规模 | 第14页 |
| ·注气系统设计规模 | 第14-15页 |
| ·采气系统设计规模 | 第15页 |
| ·井口工艺 | 第15-19页 |
| ·注采气井口工艺方案 | 第15-16页 |
| ·京58储气库注采井口 | 第16页 |
| ·京58排液井场 | 第16-17页 |
| ·永22、京51储气库注采井场 | 第17页 |
| ·出砂监测及砂蚀监测 | 第17-18页 |
| ·腐蚀检测 | 第18页 |
| ·注采及单井管线 | 第18-19页 |
| ·注气工艺 | 第19页 |
| ·永22先期采气工程 | 第19-22页 |
| ·工艺流程 | 第22页 |
| ·注气系统工艺流程 | 第22页 |
| ·集气站事故流程 | 第22页 |
| ·应急调峰流程 | 第22页 |
| ·辅助系统 | 第22页 |
| ·注气压缩机选型 | 第22-24页 |
| ·注气压缩机设计参数及工况 | 第23-24页 |
| ·压缩机选型 | 第24页 |
| ·站址选择 | 第24页 |
| ·平面布置 | 第24-26页 |
| ·与陕京二线的连接 | 第26页 |
| ·主要工程量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露点控制工艺 | 第30-41页 |
| ·露点控制工艺 | 第30-37页 |
| ·脱烃工艺方案 | 第30-36页 |
| ·脱水工艺 | 第36-37页 |
| ·脱硫工艺比选 | 第37-38页 |
| ·露点控制装置工艺流程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京58储气库群自动控制 | 第41-62页 |
| ·京58储气库群自动控制 | 第41-43页 |
| ·SCADA系统的组成 | 第41-42页 |
| ·国外管道公司SCADA系统的运营管理模式 | 第42-43页 |
| ·京58储气库群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控制范围及控制水平 | 第43-44页 |
| ·控制范围 | 第43页 |
| ·控制水平 | 第43-44页 |
| ·系统方案 | 第44-52页 |
| ·方案的选择原则 | 第44页 |
| ·自动控制系统方案 | 第44-49页 |
| ·自控仪表设备选型 | 第49-52页 |
| ·主要工程量及设备材料 | 第52-60页 |
| ·主要工程量 | 第52页 |
| ·主要设备材料 | 第52-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2-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几点建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图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