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论第8-12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选题相关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现有研究状况第10页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选题的研究方向第10-12页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第12-15页
    2.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定义第12-13页
        2.1.1 逆反心理的定义第12页
        2.1.2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定义第12-13页
    2.2 逆反心理的特征第13-15页
        2.2.1 个性化第13页
        2.2.2 情绪化第13页
        2.2.3 相反性第13-14页
        2.2.4 盲目性第14-15页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第15-20页
    3.1 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消极的心理定势第15-17页
        3.1.1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情绪第15-16页
        3.1.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冷漠情感第16-17页
        3.1.3 对教育管理中提倡的目标行为有意反其道而为之第17页
        3.1.4 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消极抵抗情绪第17页
    3.2 对社会出现的消极思潮和不良倾向的认同第17-18页
        3.2.1 对社会出现的消极思潮的盲目认同第17-18页
        3.2.2 对不良倾向产生的情感认同第18页
    3.3 对社会进行的正面思想宣传的认知扭曲第18-20页
        3.3.1 对正面宣传做反面的思考第18页
        3.3.2 对先进人物和事迹否定和曲解第18-19页
        3.3.3 对文艺欣赏和精神生活的逆反第19-20页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第20-26页
    4.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第20-21页
        4.1.1 社会因素第20页
        4.1.2 家庭因素第20-21页
        4.1.3 学校因素第21页
    4.2 个人因素第21-22页
        4.2.1 年龄因素第21-22页
        4.2.2 情绪因素第22页
        4.2.3 思维因素第22页
    4.3 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第22-26页
        4.3.1 课程内容编排欠妥第23-24页
        4.3.2 教学方法单一第24页
        4.3.3 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素质第24-26页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第26-35页
    5.1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是夯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的重要保证第26-28页
        5.1.1 注重素质培养第26页
        5.1.2 注重心理引导第26-27页
        5.1.3 注重外部环境引导第27-28页
        5.1.4 注重人格完善第28页
    5.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28-30页
        5.2.1 注重社会环境第28页
        5.2.2 注重家庭环境第28-29页
        5.2.3 注重学校环境第29页
        5.2.4 注重网络环境第29-30页
    5.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第30-32页
        5.3.1 科学性和系统性第30-31页
        5.3.2 多样性第31页
        5.3.3 互动性第31-32页
    5.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工作队伍第32-35页
        5.4.1 提高个人修养第32-33页
        5.4.2 提高专业素质第33页
        5.4.3 提升个人魅力第33-35页
结语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40-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MM和ANN的汉语语音非特定人识别
下一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