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商标混淆的基本内涵 | 第9-17页 |
2.1 商标混淆的界定 | 第9-10页 |
2.2 商标混淆的类型 | 第10-17页 |
2.2.1 正向混淆与反向混淆 | 第10-12页 |
2.2.2 单一出处混淆与多出处混淆 | 第12-13页 |
2.2.3 售前混淆、售中混淆与售后混淆 | 第13-15页 |
2.2.4 联想性混淆与潜意识混淆 | 第15-17页 |
3 商标混淆的理论扩张 | 第17-25页 |
3.1 商标混淆理论的基础地位 | 第17-18页 |
3.2 商标混淆理论在混淆内容上的扩张 | 第18-19页 |
3.3 商标混淆理论在混淆时间上的扩张 | 第19-21页 |
3.4 商标混淆理论扩张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1-25页 |
4 商标混淆的认定标准 | 第25-30页 |
4.1 商标混淆判断的具体因素 | 第25-27页 |
4.1.1 商标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 第25页 |
4.1.2 商标的强度 | 第25-26页 |
4.1.3 被告的主观意图 | 第26页 |
4.1.4 客观的实际混淆 | 第26-27页 |
4.1.5 已经或将要利用的销售渠道和业务扩展的可能 | 第27页 |
4.1.6 相关社会公众的注意程度 | 第27页 |
4.2 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立法例 | 第27-30页 |
4.2.1 美国立法例 | 第27-29页 |
4.2.2 欧洲立法例 | 第29-30页 |
5 商标混淆在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规定及其完善建议 | 第30-35页 |
5.1 商标混淆在商标法中的意义——侵权认定标准 | 第30-31页 |
5.1.1 从商标的功能来看 | 第30页 |
5.1.2 从商标法的立法目的来分析 | 第30-31页 |
5.1.3 从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上看 | 第31页 |
5.2 商标混淆在我国商标法侵权制度中的规定现状及其不足 | 第31-32页 |
5.3 我国商标混淆立法完善之建议 | 第32-35页 |
5.3.1 关于我国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的设想 | 第32-33页 |
5.3.2 对于我国商标法完善提出的建议 | 第33-35页 |
6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