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协同创新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第12-16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6页 |
2.1 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协同学的产生与界定 | 第16页 |
2.1.2 协同创新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3 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 | 第18页 |
2.2 成熟度模型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6页 |
2.2.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第19-21页 |
2.2.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第21-26页 |
第三章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26-34页 |
3.1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结构模型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 第27-29页 |
3.1.1 成熟度结构模型构建意义 | 第27-28页 |
3.1.2 成熟度结构模型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2 成熟度结构模型的外部结构 | 第29-32页 |
3.2.1 成熟度等级划分及特征 | 第29-31页 |
3.2.2 逻辑递进关系 | 第31-32页 |
3.3 成熟度结构模型的内部结构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4-56页 |
4.1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和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34-35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5页 |
4.2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4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第35-39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9-42页 |
4.3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8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的概括 | 第42-44页 |
4.3.2 数据分析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8页 |
4.4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评价模型—蛛网模型的确定 | 第48-56页 |
4.4.1 蛛网模型的确立 | 第48-49页 |
4.4.2 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协同创新成熟度等级 | 第49-56页 |
第五章 协同创新项目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 第56-62页 |
5.1 成熟度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 | 第56-57页 |
5.2 成熟度 IDEAL 改进模型的应用 | 第57-62页 |
5.2.1 IDEAL 改进模型应用应遵循的准则 | 第58-59页 |
5.2.2 应用的具体步骤 | 第59-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A | 第68-70页 |
附录 B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