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 第10-13页 |
·国外劳动力人口转移研究简述 | 第10-11页 |
·近年来国内研究背景及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统筹城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统筹城乡的概念及内容 | 第16-18页 |
·统筹城乡的概念 | 第16-17页 |
·统筹城乡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剩余劳动力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第18-19页 |
·本研究中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 第19-20页 |
·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 第20-2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概念和界定 | 第21-2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统筹城乡背景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意义 | 第23-25页 |
3. 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现状分析 | 第25-42页 |
·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概况 | 第25-27页 |
·成都市行政辖区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成都市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概况 | 第26页 |
·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未来的建设规划 | 第26-27页 |
·统筹城乡建设对成都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的影响 | 第27-30页 |
·参与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 第27-28页 |
·农转非角色转变后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心理影响 | 第28-29页 |
·新型农业、工业项目的兴建能拉动当地劳动力的就业 | 第29-30页 |
·目前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分析 | 第30-34页 |
·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特点 | 第31-32页 |
·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文化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对就业薪金的预期变化 | 第33-34页 |
·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情况分析 | 第34-42页 |
·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岗位分类 | 第34-35页 |
·成都市特色农业生产岗需求分析 | 第35-37页 |
·成都市工业生产岗位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成都市服务行业生产岗位需求分析 | 第38-42页 |
4. 成都市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分析 | 第42-48页 |
·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移过程中自身问题的分析 | 第42-44页 |
·农民劳动技能缺乏,就业难度大 | 第42-43页 |
·就业岗位流动率高,就业因素不稳定 | 第43页 |
·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的经济收益低于预期水平 | 第43-44页 |
·社会经济环境对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造成的影响 | 第44-46页 |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 | 第44-4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不通畅 | 第45页 |
·岗前培训缺失、岗位继续培训不足 | 第45-46页 |
·现阶段的政策环境对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构成的影响 | 第46-48页 |
·在就业过程中,对农民权利维护缺乏 | 第46页 |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遇到瓶颈 | 第46-48页 |
5. 完善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从基础教育入手,完善再就业培训 | 第48-50页 |
·结合不同情况,建立分类培训机制 | 第48-49页 |
·政府牵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岗前培训 | 第49-50页 |
·建立与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50-52页 |
·合理选择产业结构,增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量 | 第50-51页 |
·建立有序的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和信息传播渠道 | 第51页 |
·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 第51-52页 |
·改善劳动力就地转移政策环境 | 第52-55页 |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劳动力就地转移做好良性铺垫 | 第52-53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权益 | 第53-54页 |
·对农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支持与鼓励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