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激励教育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前言第10-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价值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点第11-15页
        1.3.1 当代国外激励理论第11-12页
        1.3.2 国内外激励教育的论述第12-13页
        1.3.3 论文的创新性第13-15页
2.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5-20页
    2.1 学习困难与学习困难学生第15页
    2.2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的特点第15-17页
        2.2.1 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带第15页
        2.2.2 学生生源的复杂性第15-16页
        2.2.3 师资力量偏向于中年化第16页
        2.2.4 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第16-17页
    2.3 激励第17页
    2.4 激励教育的概述第17-20页
        2.4.1 激励教育的内涵第17页
        2.4.2 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第17-18页
        2.4.3 激励教育的特殊性第18-20页
3.激励教育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成长的意义第20-23页
    3.1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的特点第20-21页
        3.1.1 自我期望值不高第20页
        3.1.2 性格的自卑、孤僻第20页
        3.1.3 渴望关心、帮助第20-21页
    3.2 激励教育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成长的意义第21-23页
        3.2.1 有利于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第21页
        3.2.2 有利于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从而激发求知的愿望第21页
        3.2.3 有利于挖掘学困生的潜能第21-23页
4.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激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3-28页
    4.1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4.1.1 学校普遍缺乏激励教育学困生的环境第23页
        4.1.2 教师激励教育知识的贫乏第23-24页
        4.1.3 教师采用激励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第24页
        4.1.4 教师在激励教育时缺乏针对性第24-26页
    4.2 教师在激励教育学困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6-28页
        4.2.1 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影响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第26页
        4.2.2 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滞后第26-28页
5.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激励教育具体对策第28-40页
    5.1 教师要树立激励教育的理念第28-29页
        5.1.1 树立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的理念第28页
        5.1.2 树立每个学生都有需要被激励的理念第28-29页
    5.2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29-31页
        5.2.1 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第29-30页
        5.2.2 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第30-31页
        5.2.3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第31页
    5.3 采取有效地激励教育学困生的方法第31-40页
        5.3.1 目标激励是学困生前进的动力第32-34页
        5.3.2 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激励第34-35页
        5.3.3 情感激励关爱学困生,培养学困生健全的人格第35-37页
        5.3.4 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第37-40页
结束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附问卷调查表第44-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州北郊中学开展软式垒球现状研究
下一篇:在校实习生人身意外伤害的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