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布尔迪厄新闻场域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布尔迪厄生活事迹和研究成果概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布尔迪厄新闻场域思想理论渊源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提出新闻理论场域的现实背景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新闻场域理论的基本认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新闻场域理论核心概念——“习性、资本、场域” | 第20-33页 |
第一节 习性、资本、场域的关系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习性—新闻场域的表现 | 第21-24页 |
一、收视率的压力 | 第21-22页 |
二、信息的内部流通 | 第22-23页 |
三、通俗化力量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资本-新闻场域的权力源泉 | 第24-27页 |
一、经济资本 | 第24页 |
二、文化资本 | 第24-25页 |
三、社会资本 | 第25-27页 |
四、象征资本 | 第27页 |
第四节 新闻场域 | 第27-33页 |
一、新闻场域的内部结构与特征 | 第28-30页 |
二、新闻场域对内作用于记者 | 第30-31页 |
三、新闻场域对外侵入其他场域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借助新闻场域理论分析中国新闻实践 | 第33-40页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场域——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共同角力场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中国新闻场域的习性 | 第37-40页 |
一、新闻媒介失范与媒介行业自律 | 第37-38页 |
二、“快思手”专家沦为传媒的工具 | 第38-39页 |
三、新闻场域内的职业眼光和内部循环所导致的同质化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场域 | 第40-43页 |
第一节 交互性享用,构建民主表达的空间 | 第40页 |
第二节 自媒体时代的自主控制带来新闻场域结构变化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在习性影响下的虚拟新闻场的实践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虚拟新闻场是现实社会权力场的延伸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分析 | 第43-47页 |
第一节 场域理论的意义 | 第43-45页 |
一、“参与对象化”研究带来研究的新方法 | 第43-44页 |
二 、新闻场域理论为新闻传播研究提供新模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局限性分析 | 第45-47页 |
一、批判性大于建设性 | 第45页 |
二、悲观主义过于强烈 | 第45-46页 |
三、精英主义色彩浓厚 | 第46页 |
四、忽视普遍主义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