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界定 | 第10-15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含义的几种理论观点 | 第10-11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含义学说之评析 | 第11-12页 |
1.“意图改变所有权说”的缺陷 | 第11页 |
2.“非法获利说”的狭隘 | 第11页 |
3.“非法占有说”的瑕疵 | 第11-12页 |
4.“非法占用说”的局限 | 第12页 |
(三)“非法(不法)所有说”的可取 | 第12-15页 |
1.符合我国立法精神和司法现状 | 第12-13页 |
2.准确理解和把握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含义 | 第13-15页 |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产生时间 | 第15-23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意义 | 第15-16页 |
1.有利于合理分类 | 第15页 |
2.有利于准确定罪 | 第15-16页 |
3.有利于合理量刑 | 第16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界定 | 第16-19页 |
1.理论争议 | 第16-17页 |
2.对争议理论之辨析 | 第17-19页 |
(三)合同诈骗犯罪中是否存在“事后故意” | 第19-23页 |
三、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司法认定 | 第23-30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之司法认定方法的理论根据 | 第23-24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标准 | 第24-26页 |
1.各种不同学说 | 第24-25页 |
2.对理论争议之辩析 | 第25-26页 |
(三)“非法占有目的”之刑事推定的标准 | 第26-30页 |
1.行为人履行合同的行为 | 第26-27页 |
2.行为人履行合同的能力 | 第27-28页 |
3.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 | 第28页 |
4.行为人违约后的态度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